你知道这座无锡曾经规模最大的蚕种场吗?它有着四码头的美誉,也是无锡最后正式停产的蚕种场,是江苏省内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曾经是无锡丝绸业甚至一时的源头,其蚕种品质享誉中外。它的创始人曾托斯出资赞助共产党和新四军,全资创办了风雨走廊旺庄小学,出资创办了天一中学。他就是被誉为蚕桑巨子的民族企业家陆子荣。陆子荣一八九一年出生于无锡,惠山西漳路巷村。从小就跟随父母从事农业劳动,全家生活,全靠种田、养蚕织布,其父母受尽地主欺负,法师卖地也要让子女读书。陆子荣十八岁时,拿着东拼西凑的钱到杭州残血馆读书。该馆是我国最早创办的蚕校,一九二一年受聘于无锡仓帮育才实验所任技术员,在此期间结识了永泰司厂的薛任培和锶厂老板薛寿三人,一起探讨推广、改良蚕种等话题。陆子荣就此提出了创办蚕种场的设想,并收到薛绍轩四千元的半场基金。一九二六年,无锡规模最大的蚕种场三五馆就此诞生,并注册商标为三葫芦。四年便指出蚕种四千余张,交由永泰四场销售,一九二九年便将所有债务还清。由于经营有方,三葫芦惨重长啸,江浙一带。到一九三零年重场惨种,年产量超过五万张,之后更是增至十万余张以上,成为无锡乃至整个江浙地带重场之罪。三武馆开办后,陆子荣携三两好友去浙江海盐钱塘观潮。他盯着北岸荒无滩田出神,当时并无贪田栽桑的先例。随后,以极低的价格购下三百多亩成片滩田,创下了贪田种桑的先河。加上一九三二年与南京摇滚盟创办的拥田百余亩的三五馆农园,种草事业如日中天,蚕桑巨子生育鹊起,事业有成的路子,在解放前多次赞助支持共产党,解放后积极从事政府行政事务,为无锡及江南地方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北撤时,冒着危险,帮助新四军将五亿日伪币在几天内换成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币,使我军免受经济损失,同时极力关怀地方建设和慈善事业。一九七三年,朱子荣与无锡是世,享年八十二岁。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他从白手起家到后来的蚕桑巨子,是众多无锡民族工商业企业家们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