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现在的北大仓。#北大荒 #历史 #粮食

  • 老马的暴躁财经
  • 2天前

大伙儿都知道,黑龙江是咱们国家粮食产量第一的大省,因为它有富饶的黑土地,是我们的北大仓。但您知道如今的北大仓究竟是怎么来的吗?想当初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几乎就没种过什么庄稼。冬季长达六个多月,动不动就零下三十多度,生存都成问题。就更甭说从事农业生产了,在这里生活的基本上都是人口密度稀少的渔猎民族。早在三千年的商周时期,这里的肃慎文化就与中原建立了联系。山海经大荒北经里就写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不贤山有素慎氏之国。这个大荒说的就是当时东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而大荒北应该就是后来北大荒这个名字的由来。历史上第一次对北大荒的农耕开发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渤海国。当时这个博海国曾经全面规划开发东北地区,并广泛种植水稻。不过后来这个博海国啊被契丹所灭,老百姓被全部迁移到了辽东地带。这就让北大荒重新又变为了荒野地带。不过呢这也正好给黑土地创造了一个自然修复的环境。后来时间转眼到了明朝,开发东北平原被重新提升了日程。当时广袤的辽河平原由辽东都指挥使司统一屯田管理,而在北大荒则是专门设立了招府关外少数民族的努尔盖杜斯。然而,这项政策到了宣宗时期就被放弃了。再后来,到了清顺治年间,朝廷出台了激励政策,对于愿意到东北参与开荒的老百姓给予补助。但很快到了康熙的时候,这个政策就又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保护所谓大清龙兴之地的封关禁令,说白了就是不让普通老百姓来去东北了。而后边发生的事儿大伙就都比较熟悉。中原地区接连遭受严重灾害,无数百姓被逼无奈,只能不顾清政府的禁令,硬闯东北平原,这就是闯关东的由来。而这次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同时促成了东北的大开发。后来时间到了清朝末年,东北地区被周边的帝国主义垂涎,边疆危机日严重,此时的清政府就不得不放弃封关禁令,并鼓励更多的人进入东北开荒。尤其是在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开始彻底的走向没落,中原地区的老百姓陆续闯关东,进入东北,而周边的附属国朝鲜此时也是内外交困,大批的朝鲜老百姓也移民进入了东北,并落地生根,成为了我们的朝鲜族,为东北带来了稻米种植技术和更加耐寒的道主。他们在荒原、沼泽刨地,拓荒,挖渠灌溉,自此,水稻的种植在东北迅速铺开。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东北地区的水田面积就已经超过了十一点七万公顷。就连北纬五十二度,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呼玛县都种出了水稻,很多地方更是出现了官办或者商办的稻田公司,而粮食不缺了,那人丁自然就会兴旺。仅从一九零零年到一九一一年宣统退位之前,东北的人口就从一百二十万极速飙升到了近两千万。大量中原移民和朝鲜移民进入了东北,只不过再多的人也无法填满广袤的东北大地,尤其既是黑龙江,那更是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就仅有六点九五个人。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里,整个东北确实实现了农业的大发展,但北大荒却并没有被大规模的开垦出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寇侵占了东北,他们早就惦记上了咱们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因为当时我们这边开发东北的时候,他们那边同时也在进行北海道的大开发,但北海道才多大点地儿。所以他们一方面直接从咱们这儿掠夺东北的大米,强征中国劳工,修建水利,开辟罐,需强迫老百姓种植水稻,然后再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收购。而最可恨的是,他们不允许中国的老百姓吃自己种出来的蛋,如果被发现,那就是犯罪,是要被杀头的。所有的大米全部都会源源不断的被侵略者装船运走。而另一方面呢,他们计划在二十年内向东北移民五百万人,妄图永久霸占东北。为此,他们组织了开拓团,想要对北大荒进行开垦。然而,这项计划直到他们战败投降都没能实现。后来时间到了一九四七年,黑龙江省全面解放,人民,解放军转入了战略反攻。可这时候,随之而来的,那就是部队和解放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在解放全国的同时,考虑战后如何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最重要的那必然就是先要填饱老百姓的度了。于是就在一九四七年,按照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从南泥湾和延安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他们面对茫茫荒原,点燃了第一把,慌慌撒下了第一把种子,轰轰烈烈的北大荒建设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六月,宁安农场成立。十二月,赵光农场成立,四九年,一批伤残入位军人又创建了荣军农场和新华农场。到了一九五零年,黑龙江就已占全国百分之二的人口,生产了全国百分之五的粮食,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粮食自己此刻只是建立在全国老百姓极度的省吃俭用之上。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开垦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建立机械化耕种的大型农场,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而这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饭的重任也扛到了一代人的肩上。从一九五四年打过孟良崮的九十七师改名为农建二世,并整建制的仪式,北大荒开始,十四万副转官兵、二十万支边青年、五十四万城市知识青年、十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近百万垦荒大军,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北大荒。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住的是简易的土皮马架子,饿了就吃,把黄豆渴了就喝,勾芡水。没有设备就靠人拉肩扛,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几十年的青春和汗水灌溉了脚下的土地,开辟出了万亩良田。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几代农垦人辛勤耕耘,艰苦奋斗,终于把桀骜不驯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想当初,在开垦的初期,北大荒的年产量不过只有四百八十万斤,而到了一九七八年就突破了五十亿斤,九五年更是突破了一百亿斤。二零一一年,北大光年产量突破四百亿斤,大国黑龙江也成为了咱们的产粮第一大省,并连续十几年保持高产,替咱端稳了咱自己的范围。而除此之外,咱北大荒的余粮在改革开放初期也为咱们换回来了大量宝贵的外汇,支援了全国,尤其是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北大荒已经成为了咱们这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场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丰收时,轰鸣的联合收割机,无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这就是北大荒的故事。上千年的积淀,历朝历代的更替,多少人都曾经想要征服这片肥沃的土地,然而最终却只有我们的先辈们做到。他们以肉身比肩神明,改天换地,创造了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间奇迹。

🔥 热门活动

添加小助手微信「yh8000m」,领取免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