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不是简单的行不行 #科普 #心理 #情感 #知识 #知识领航者

  • 硬核的半佛仙人看世界
  • 2天前

不是好死跟赖活的单纯二元选择,而是保护人们选择赖活着的权利。如果自由不加以限制,必然会造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大家好,我是半佛老师,继续看魔幻的世界。安乐死是否能够合法化,一直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啊。这里先问一下大家的想法啊,你们觉得安乐死这件事情应该放开吗?卫健委对安乐死这件事就有了相应的表态。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也念一下重点啊。相关法律、医学、社会、伦理学界存在争议,社会认识还不够统一。要继续深入研究相关工作。讲真啊,人家卫健委这话已经非常高,情商非常委婉了,比较难听。现实的话,人家没直接说,全都藏在了那句社会伦理学这里面。我觉得他们的顾虑是非常对的,所谓尊严死或者叫安乐死,有时候既不一定有尊严,也并不安乐。不论叫什么尊严死还是安乐死,其实类似的争议已经进行了好多好好多年了。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就在争,一开始呢大家是争论理,后来就有人给到了一些数据。二零一三年两会,就有医生代表给了数据,说医院里面三分之一的危重症病人抢救是无谓的,真的是也救不回来。这个我我听不止一个医生说过,我老婆也在i c u工作过,他跟我说过,很多人真的是惨。i c o保他不死,但你都没有办法说他到底还是不是在活着。相信这也是很多支持者的想法。真到了那时候又受罪,又连累家人,又痛苦的,干嘛不直接去了呢?那这时候又要搬出卫健委的回复了,这句话真的是有生活动人性。动医院人是人人不是简单的数字以及物品。你去病房里多待待,你就会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尊严死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定义符合尊严死的条件,以及如何保障真正的自愿。大家都说国外这块比较开放,荷兰是最早通过积极安乐死的。那么开放的一个国家,各种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当时在参议院投票的时候,也就勉强打了一个五五开。最后是四十六,赞同对四十反对才通过的,而且还设定了很严格的启动标准。除了医院要判定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医院判定患者本人正在承受无法忍受的痛苦。而药品无法压制这种痛苦,还需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同意,最后再反复确认。好了,就上面那堆要求,你觉得哪难还是不难,其实要求是非常难的,没有极为富裕的医疗资源,根本支撑不了这些条件存在的基础。那大家自己觉得久病床前有没有真孝子的我不懂,但我知道卫健委肯定懂他们案例看的茫茫多,但他们也不能说的比较难听,只能讲的比较委婉。另外,安乐死的核心在于要本人做决定,可是本人的意志经常是被其他因素所左右的,这又涉及到了一个我们的意志,真的是不是自由意志。现实中,职场这么多人都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你能说大家是自愿的吗?你问他都是不自愿,但真到了做抉择的时候,大家需要这份工作养家。他做出的决策看起来又像是自愿的,因为他为什么不辞职呢?法律要保护的,从来不是强者的选择权,而是要保护弱者的不选择权,要给弱者兜底。所以这个口子不能乱开,安乐死也一样,在没有解决一个被资源问题之前,乱开口子会有什么结果,我不展开说了,给大家自己考虑就好。而且现实中,很多时候也不是由山解考那种悬崖推覆游山送母的家属逼迫行为,而患者自己也在面临着一些无形注意啊,说的是无形的逼迫。再强调一下,注意啊,我并不是说家属物理逼迫的情况。大部分家属无论是口头还是实际行动,其实也都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医疗的负债,借钱也要给家人看病的案例太多太多了,但是病人自己他也有感知啊,哪怕是自家孩子跟老伴不介意卖房,掏空家产救人,病人自己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些无形的压力刚开始能顶住,但很多病他是无底洞,而且大家的钱也不是无限的,活着的人还要用的,那怎么办呢?这些心理压力会死死地压迫着病人,所以这看似个人可以做选择,但其实没得选择。这时候钱就成了尊严死的隐形门槛,有没有尊严或者什么时候选择体面,真的就取决于家里的底子以及自己的面子。前面讲过了一个被自愿的问题,还有两个执行中的问题。第一个,到底怎么界定可以达到选择尊严死或者安乐死的标准呢?什么叫临终?这就很难明确的界定啊,很多家属说如果能救花多少钱才能救卖房,借钱都行,不过确确实就不活了,那就让他走,减少痛苦。这仿佛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但其实这很复杂,因为到底什么叫做确实就不活了。比如说癌症都知道是绝症,有的癌症治疗的好,控制的好,再活个十年,十五年,完全有可能生活质量也不会很差,哪怕是晚期,也不能说就直接临终了。这又不是打游戏,看到血条空壳就行,人和人的差异太大了。对于活着以及临终的定义,以及能够承担的成本完全不同。尊严死面前,人人根本不平等。你看舒马赫老师事故以后,医生直接说苏醒概率很低了,基本一辈子都是植物人。这时候其实已经达到了尊严死的标准了。最后舒马赫昏迷多年之后醒过来了。但这不能说当时的医学评估有问题,也不能说他达到最严死的标准的判断就出现了失误。如果不是舒马赫的老婆坚持治疗,并且有这个钱来烧,那这个医学奇迹可能就不会发生。你看奇迹这个词就很麻烦,不能讲测量,不能讲概率,你没法期待,但偶尔还会不讲道理的出现。再说了,哪怕能针对不同的病情,甚至不同病人的体制,设计出复杂的决策流程和详尽的配套制度。一方面是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最后还得是要靠医院医生做决策。既然是人来评判,那人做决策,必然会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想,大家也不是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小白啊,医生在做决策的时候,有没有患者家属会试图告诉医生治疗或者自家的条件不好不治疗了。所以医生的决策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它也不是一个纯粹的问题,就跟搞科研一样,你如果没有经费科研,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所以最后到现实中,经常有病人在听完了医生的诊断之后,跟家人再沟通了一下,选择保守治疗。这保守治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看破不说破而已。还有一个到底怎么界定不加速也不延后。这个前置条件呢,咱们假设对是否可以执行尊严死的判定没有任何问题。那如何走到需要顺其自然这一步呢?其实很有讲究。有的病人会把高风险的治疗选择当做最终解决方案,治好了就成,治不好就走,哪怕是不选择高风险的治疗,也怕有人会加速自己达到尊严死的门槛。不吃药了,不配合治疗了,硬生生的从还能延续加速到了达到尊严死的门槛怎么办?而且,哪怕不是主动加速,仅仅是知道有尊严死的坎在那里。到了那个时候就要做抉择,这精神压力都会产生加速的效果,精神也影响身体,这其实也是科学问题。在医院里面有很多病人不完完全是死于疾病,而是在知道自己的病不好治或者治不好以后,从精神层面直接把自己拖垮了。没办法,如果你多在医院待一点,就知道这口子一开,很多事情真是必然发生。主动的被动选择,会让很多活着的病人在疾病、经济、家庭、精神多方面的压力下,下滑到尊严死的标准上。你可以说这是人性的软弱,不敢面对病魔,自己吓自己。你也可以说,这是人性的坚强。迎接死亡,不给家人添麻烦,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而已,但家人他不就是互相添麻烦的吗?这个抉择真的太难了,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 热门活动

添加小助手微信「yh8000m」,领取免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