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水平,这种烂片都能行。咱们这么优秀的作品自然不在话下。你看到那个什么魔法科幻片没有,我做的营销,看到去年做的朋一片没有,我做的营销再烂的电影我都能卖得懂。你不用愁。大家好,我是半佛老师,继续看魔幻的世界。电影的虚假营销算是一个老问题了,被观众们诟病也不是一年两年了。那为什么还是如此坚挺的低情商的说法是观众就吃这一套,高情商的说法是市场有需要啊,不对,说市场不完整,应该说是因为市场部有需要。或许你会觉得营销公司也很惨,摊上烂片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对吗?错了,朋友们,营销公司执行层的人,他才讨厌烂片,才讨厌电影出品方不当人。营销公司的老板们可喜欢烂片了,甚至于比喜欢好片还要喜欢烂片。烂片的营销比很多好,电影、好片子更加用力,用力的你都怀疑这些人到底有没有审美,审美这么差的人,如何在这一行活下来,或许你会怀疑这个世界还好不好了。你不要用观众的视角来看问题,你要从付款的公司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毕竟营销公司归根究底赚的还是甲方那些为什么广告宣发公司喜欢为烂片营销呢?首先先说一个现实,在电影市场上,神作才是屈指可数的,烂片才是绝大多数。你总不可能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吧,那你只能饿死了,你的员工都跑了。正因为烂片才是大多数,所以你要么别做这行,要么就绕不过烂片,给你一个典型的沟通场景。你是一个电影宣发公司的负责人,在沟通会上,制片人一边放着电影片段,一边在会议上口水四溅,一脸骄傲的对你说。演员的马里亚纳刚果布拉柴威尔语是不是很接地气?男主角跟女主角家里狗的兄弟情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这个溢流流的剧情转折,是不是会让观众大呼过瘾?这棵树突然出现在电梯里,是不是特别有意境?你强忍着迷惑,没有问他。这棵树是不是令尊重的枇杷树,你受过专业训练,不会轻易笑出来,也不会轻易骂客户,除非钱没给够,或者给他假钱。然后你看了一眼合同那一长串的零,让你专业的训练效果更加专业了。骗傻子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前一刻快要破嘴而出的送你去阻在张口的下一刻,变成了好人一生平安。然后疯狂舔客户傻一样的艺术审美,见过地产营销吧。臭水沟吹成海景房,三棵歪脖子树,跨成森林公园,闹贼叫,给予业主施展自我的空间。就算旁边是粪坑,也要叫纯天然原生。钱到位差不多会电影营销也是这样的,有人打架就叫枪战风云,有人骑af叫极速激情。有个外国三流过气明星就叫中美合拍导演也不知道拍出来啥意思,就叫烧脑悬疑。这并不是生活所迫,这就是简单的钱给的实在太多,但总不能为了尊严,钱都不要吧。那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了钱接烂片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这种烂片的营销总是显得特别给力呢?因为烂片的营销它就是营销公司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营销行业也不是躺着捡钱也很卷的。大量的公司要通过各种招标啊、投标啊、销售啊,多加比价的方式,它有可能被买家看中。在互联网过度发达的今天,营销是一个竞争对手排长队的拥挤赛道。在这样的赛道中,什么样的公司最容易脱颖而出,被买家看到的当然是有成功案例作为倍数的公司呀。而成功案例中,最耀眼的并不是那种给神做锦上添花的那种。那东西不见实力,神作票房好,那是片子的本事,不是营销的本事,就让很多大平台的打工人,其实未必能力很强,只是因为平台光环跟条件在那里。你真给他出来自己干,弄不好皮了。真正有说服力的案例是那种把烂片营销出好票房的操作。一部电影卖出了很多票房,被关观众骂、欺骗感情、虚假营销,这在观众眼中是缺点,是骗钱。但在甲方眼中,这就是优点,把烂片卖出去才说明营销做的好,让一部本不应该赚到任何钱的电影赚到了那一波的钱。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上映后,口碑问题越严重,越说明前期营销铺垫做得好。只要营销成功,一部烂片就成为了你的投名状以及市场倍数。这时候公司也会跟甲方吹,看看我们的水平,这种烂片都能行。咱们这么优秀的作品自然不在话下。你看到那个什么魔法科幻片没有我做的营销,看到去年做的朋一片没有,我做的营销再烂的电影我都能卖得懂。你不用愁,这就像带货主播一样,能卖好东西的主播不稀奇。茅台九十九包邮,你就是甩条狗,在那儿都能卖爆单。一个口碑爆表的电影,你给他去做宣发不难,但你要能把一个选口皆呸的电影洗出新高度,这才是真的猛。再说难听一点,现在你要打官司,要请律师手上拿着钱。正义使者跟南山必胜客,你选哪个,你肯定是选对自己有利的,对不对?甲方也是这么想的,甲方一看案例往往都得感叹这片子是真的烂出了自己的想象。原来这都可以,那个你都能这么吹,我这岂不是小母牛在天上,所以这才是营销公司喜欢在烂片上发大力的原因。大家要从买方的付钱的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人会问了,那要是营销没成功,会不会有风险?不会啊,同一个公司,如果营销的是一部质量不错的好电影,大家是会夸营销公司的。即使他做过烂片的营销,因为这个好电影的光环是有连带效应的。而如果营销了一部烂片,大家也根本不会去想要骂这个营销公司。因为绝大多数真挚的慰问都送给了电影,烂片才是最大的背锅侠。一旦烂片烂出圈,大众第一时间会纠结于电影问题,就算骂营销也不过是顺带的。火力不行,口诛笔伐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烂片本身。烂片的烂会自动的承担掉绝大部分的火力。因为烂这个靶子实在太大。菜是原罪,就是消费市场也是如此。比如出品方怕吗?也不怕人家该吃回扣的,吃回扣,该薅羊毛的薅羊毛,然后甩锅给导演,导演怕吗?导演该吃回扣的吃回扣,然后甩给演员,演员他也不怕拿了这么多钱,挨骂算什么,还能甩给编剧,编剧虽然怕,但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可能这时候他还没有到稿费,可能还不算是编剧,只能叫署名背锅侠。再退一步来说,假如片方追究呢,他没办法追究呀。且不说一部电影被市场认证为烂片之后,片方的羞耻心也不允许去他去追究一个跟内容制作没有关联的第三方,就算是要追究他能怎么追究啊。电影又不是带货,没有实际的r o i可追溯,你说票房失败是我营销做的好。那当时是你那边通过了,是不是你们老板还亲手改了方案,签了字,是不是你们都同意的,有哪些人看了我的营销决定去看有哪些人是看了我的营销退票的,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数据啊,你有数据支撑你的业务逻辑吗?你的场景链路跟用户画像,支持你的结果导向吗?你的区域中心化反驳跟我这带来的流量有任何业务关联性吗?没有,你没法闭环,这个追索就很难被赋能作为一种内容产品。电影盈利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营销上是不可追溯的。投了就是投了,效果不好,只能认栽。下次代言食人,下次一定其实下次也不一定。因为很多公司一部电影后就直接破产了。由于这个市场过于不透明,所以后面甲方也开始鸡嘴钱只付一部分,剩下的慢慢来。然后宣发他也灵机一动,票房开始注水。所以最后你会发现,从宣发的专业角度跟职业角度来看,人家拼命整活非常正常。甲方给了钱,他们就是要替甲方利益最大化,毕竟他们需要甲方的银子来画这种行为从客观上确实增加了普通消费者关前的筛选成本,但他们要赚,就利益面前是这样的呀呀。商业的本质也就是这样的呀,信息差而已。只不过看你怎么包装了,成年了要学会不计较世界的参差了,主要是计较没什么用。除了让自己一肚子气,伤啥用,也没有看破说破,但不计较,才是保持心情愉快的秘诀。当然,这个秘诀并不好,但挺有效,就是稍微有一点伤心,这东西可以叫做长大,也可以叫做衰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过得看起来很开心,但却总是感慨这个世界的魔幻。因为有太多事情你知道不对,但是没有办法改变。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