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会见了国际工商界代表,四十多家全球大公司集体参加,其中不乏很多大佬级人物。显然,这是继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之后,又一次重磅级的会面。不过还是那句话,谁来了不重要,谁没来最重要。我们会发现,这次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二零二五年年务会的大佬,比如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董事长齐普策、丰田公司会长丰田张楠,汇丰总裁艾乔治、日历会长东元,明朝韩国s k海力士社长郭鲁正等等,都参加了这次会面。那谁没来呢?同样参加了论坛的苹果c e o库克,离奇的没有出现在这次会见的名单里,是库克太忙了,好像不是。别忘了,前几天库克还在中国四处玩呢,一会儿爬景山,一会儿逛三里屯屯,一点也不像没时间的样子。这种级别的会议请谁参加,不请谁参加,都是经过反复考量和拿捏的。现在库克明明都在中国了,却被排除出会见名单之外,显然不是无意为之。有人说是因为苹果对中国企业收苹果税的纠纷正在如火如荼。中国此刻不好,胳膊肘往外拐。有人说,是因为苹果肆意玻璃,欧菲光和文泰科技等中国供应商惹恼了中国。还有人说,是因为苹果在明知中国是苹果第一大市场的情况下,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站队美国,不得不让中国重新评估与苹果的合作关系,这些都是理由,但并不是核心的理由。也许从库克这次的缺席中,我们能找到中国重构产业链进程所释放的信号。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赶上了第二次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也就是部分生产从日韩向人工成本更低的中国转移。因为这还挣了钱之后也不想拧螺丝了,于是就把苦活累活都扔给了中国人,让中国人给自己打零工。不得不说,中国真是个异类。要知道,第二次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可不只是向中国转移。要说人多,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哪个国家都不少人,可为啥只有中国吃到了时代红利发展了起来。而且到了如今做二万一的地步,一方面是中国人真的很勤奋,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中,勤劳是生存的基本要求。这种勤劳基因叠加百年的贫弱,让中国对富足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执念,并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富足的生活,哪怕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结果就是,无论是富士康的加工厂,还是深夜的c b d,随处都可以看到不舍昼夜工作的身影。虽然中国早先挣的都是最微薄的加工费,但中国硬是靠着勤奋完成了原始积累。这点是任何一个国都做不到的。另一方面是中国人的心气儿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在过去,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产业其实也就觉得无非换一波人来打螺丝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时间长了,发达国家赫然发现,这帮中国人不按套路出牌啊,等中国人靠着打螺丝卖血汗挣来了第一桶金之后,并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毫不犹豫把钱投到了产业升级上。搞到今天,中国制造二零二五计划拟定的目标全部完成的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部分完成的占比超过百分之二十。最后可能也就差一个光刻机了,这也让中国现在有了敢和美国掰掰手腕的底气。但问题在于,这种产业链体系在当今的世界越来越艰难了,为啥?因为时代变了,人类可能面临第三次国际分工。第二次国际分工中其实有两个核心原则贯穿其中,收益最大化。哪个国家人力成本低,哪个国家生产效率高,哪个国家物流方便,产业就往哪个国家转移。那么,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和中国比,人力成本、生产效率和物流体系呢?可是在第三次国际分工的核心原则,从收益最大化变成了安全,那么中国就不占优势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安全,相反中国非常安全,只是资本觉得投资中国不安全,为啥?因为资本再有力量,也扛不住政治的变局。中国过去走的是低端,也是我的高端,也是我的全面发展路线。中国要产业升级,不能只当西方国家的螺丝工,把利润链条上最丰厚的那一部分拿下来。同时,中国还有广大西部地区不富裕,所以低端产业也不能少,但这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以中国的人口,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呢?中国的高端产业冲击,欧美、日韩低端产业,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其竞争力也让东南亚的印度、孟加拉无饭可吃。中国人考虑的是满足十四亿人对美好生活活的向往的问题,而外国人考虑的是,中国一旦成功,自己还有没有活路,有什么活路的问题。事实上,这种问题已经有很多迹象了。美国制造业已经在第二次国际分工中被中国击打的粉碎,底特律变成铁锈,带,无数乡下人畅响了杯格。与此同时,印尼、马来西亚人也在抱怨,低廉的中国产品涌入,让无数人无以为继。二零二五年二月五日,德意志银行也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吃掉世界的报告。报告里说,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将彻底改变全球资本的游戏规则。还举例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五g等领域的成绩已经让西方国家倍感压力。这个例子从侧面反映了欧洲精英阶层对中国的态度。你可能会说,这都是市场自由配置的结果,关中国啥事儿。可是别忘了,外国人不是冰冷冷的经济规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就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来设置壁垒了。于是,美国工人欢天喜地的把主张给中国产品加关税的特朗普送进白宫。欧洲则毫不留由情地给中国汽车加征关税。就连印尼也开始对中国小商品加征百分之二百的保护性关税。说实话,对于这种贸易壁垒,中国是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关税反制虽然能让对方也疼一下,但因为中国进口少,出口多,手头可用的筹码也就少,所以很难在关税战上打的赢。人家不买你的东西。说到底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把军舰开到人家的家门口,说开门自由贸易。这样虽然很爽,中国也的确有这个实力,但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对外政策。第二就是想办法进行一次产业链重塑,以适应这种新时代的国际分工调整。如何进行产业链重塑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次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中一窥端倪。第一,参与的代表有变化。原来,类似的会议,美国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人数最多,而这次呢欧洲代表第一次批评美国。第二,参与的代表领域有变化。在过去参会的代表多以制造业为主。而现在呢从能源端到原料端,再到制造端以及物流端等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一个都不缺。第三,发言代表行业的选择。这次会议,美国联邦快递集团总裁瑞斯伯、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法国赛诺菲集团首席执行官韩保罗、英国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艾乔治,日本日立制作所会长东原敏昭,韩国s k海力士社长郭鲁正、沙特阿美总裁纳塞尔等先后发言。这七个人分别来自七个国家,代表着物流、汽车、制药、金融、机械、半导体和能源七个行业。除了物流和能源之外,剩下的汽车、制药、金融、机械、半导体,恰恰与中美科技战五大战场高不重合。有意思的是,这五大领域里面发言的没一个美国企业。显然中国正在利用特朗普在全世界发起的关税站,正在建设一个中国牵头的多元合作网络,支就一张根植国内、辐射全球的新的产业链网络。当然,多元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再继续爬科技树,但中国不介意将科技成果与各国分享。目前,以a i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中国经济增值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炙手可热的新增长点。而在世界资本游戏中,不怕经营不善,就怕没有增长点。在这场产业链重构中,吸引这么多外国企业的并不是过去的优惠政策,而是参与这场新变革的机会。那么既然主动权在中国手上,产业链的链主可是要中国来当的。毕竟美国忙着把世界贸易网络去中国化,那中国为什么不尝试着去美国化呢?一个国家四亿征收关税,而另一个国家则高举合作大旗。如果是你,你会选谁,别扯什么基于价值观的供应链了。现在俄乌和谈的闹剧已经充分证明,价值观就是扯淡,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欧洲人会马上把所谓的价值观扔得远远儿的。除了会议上传达出的消息,会议之外的内容更惹人联想。三月二十二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会见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显然,相比论坛上发个言会见一下中国领导人,他们还有正儿八经的事情要谈谈什么呢?合作。说实话,在过去这些外国车企只是把中国视为一个市场,但现在曾经的市场已经登上了技术高地。那么外国车企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把在中国的产业链,从代工组装向技术反哺调整。目前,宝马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四大研发创新基地,正在联手阿里与华为打造全动力a i所藏。奥迪也在尝试搭载华为鸿蒙系统,而奔驰则犀利蒙门塔,实现全场景高阶之下,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市场,而是全球创新的摇篮。说实话,别看洋品牌车企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但在世界上长期经营的品牌效应和销售渠道,还不是中国车企一时半会能撼动的。那么,为什么不合作在一起探索一种新玩法呢?外国出肉体,中国出灵魂和价格低廉的零配件一起推向全世界市场。有钱大家赚。这笔中国一家靠着价格战把全世界都吞掉,受到的阻力要小得多。在西方国家,资本往往和政治捆绑在一起,把资本拉进中国的利益同盟,才能有效克制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的产生。那国外的老百姓怎么活呢?不要紧,对部分产业链外迁,中国也保持了开放态度。从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的情况来看,中国并不阻止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今天在匈牙利,明天把工厂开到法国,德国也不是不可能。显然,中国的产业链路径已经不再是过去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在这个以美国正在尝试砸碎旧贸易体系的时代里,高举合作大旗,学会分享分润利益,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嵌入中国主导的双循环体系。教员教导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中国这次会议可能就是传递这种信息。很遗憾这场未来的盛宴,苹果却无法参与。苹果是美国企业,这并不是苹果错过饭局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在于苹果的经营模式。中国需要的已经不是那种两头在外的旧模式,而是技术本土化、供应链可控化的新模式。虽然库克不断访华,一个劲儿的找圈内人打卡拍照,显示自己亲民作风,但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仍然是以销售为主。像芯片、操作系统这种技术看的死死,苹果就像一个反应迟钝的巨人,仍然停留在中国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只想卖货赚快钱,却不想着搭上中国这一列顺风车,去博一个更璀璨的未来。所以当库克忙着和杨天真一起爬山的时候,苹果早就丢失了参与中国产业链重塑的入场券。而当宝马、阿斯利康、西门子们选择将未来赌注压在中国时,他们或许已看清一个事实,全球产业链的明天不在华盛顿的对等关税里。而在中国,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链重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