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南京照相馆,便很想聊聊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不仅让人感动,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啥说这电影在思想上进步呢?新中国成立早期,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以苏联为实。所以,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秉承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脸谱化。好人通常光明、豁达、无私正直,全身没有一处缺点,而坏人通常奸诈阴险、刻薄、卑鄙,全身没有一处优点。这种人物脸谱化的毛病,在当年实际生活中也处处体现。比如,学校开表彰会时,通常把某个老师或学生夸的脱离了人性,仿佛身上有了闪闪发光的神性。而一旦这个人犯错,通告里又把这个人批得毫无人性,坏事做学,要么一会儿极好,要么一会儿急坏,看起来非常割裂。我小时候特别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影视形象或者批评表扬设计成这样,因为这明显不符合正常人格,这种模式很容易极端化,特别容易把好人描绘成热爱吃苦、甘于清贫、只懂奉献的清教徒,没有一丝个人欲望,从而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俄罗斯那个微带病态的东正教宗教文化是苦寒之地的产物,确实也鼓励苦难出圣人出口到中国后也没做微调,硬生生往我们脑子里塞。搞得中国人相当不适应。我小时候在各种文艺作品里看惯了高大全的形象,常常因为自己的内心凶起贪念和思念,惭愧不已,总觉得自己不是个好人。长大后,我才知道,我确实不是个好人,但周围的人也都不是,好像还更糟糕一点。直到快三十岁时,利星世事无数,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人性折射,发现大家都差不多贪财好色,我内心才稍微平衡了一些。要不然老是被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折磨,总觉得自己不配生活在这个凡尘宿舍。目前人到中年,自己又成了公众人物,我便常常叮嘱自己不要在外面扮演道德君子,就是给予我青少年时期心里痛苦的反省和反弹。所以大家看,我平时一直是宁肯谈av绝不办君子,就是这个原因。苏联对中国的这种影响无处不在,我在看不见的问题这篇文章里做过一些细节补充,大家可以去读读这篇旧文。而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摆脱苏联的影响,重新选择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老师,便一头扎进欧美日的叙事方式,开始注重影视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说整体上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影视剧里的好人也会有自私的念头泛起,也会犯错误,坏人也偶尔干一些善事,不再歇斯底里,面目狰狞,动不动抓狂。发电。回顾这几十年历史,我们必须要认可内饰的整体进步型,但也要辩证的看到,意识形态里被人趁机掺了沙子。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向殖民者靠拢,替殖民与侵略辩解。二是中国人突然被原罪化,被描绘成生,而有罪需要不断反思,认错,才能战战兢兢的做人。殖民者在文化上欺负发展中国家最著名的音乐剧西贡小姐。这部音乐剧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兵在酒吧跟一个卖身的越南妹搞上了。后来这大兵回到美国,找了个白人结婚,而越南妹怀孕生子,独自带娃,生活在贫民窟。这时越南妹原来的未婚夫兼表哥找到了她,想让她继续做自己妻子。这位表哥还是个反抗美国侵略的革命者,但越南妹说自己仍深爱美国大兵,两人争执中,越南妹开枪杀死了未婚夫。越南妹杀人后跟皮条客逃到曼谷,美国大兵听到消息,带着白人老婆过去找他。见到越南妹后,美国大兵说,钱可以给你们母子一点,但我不可能带你们去美国生活。而且我的真爱是白人老婆越南妹为了让儿子能去去美国,最后开枪自杀。西贡小姐一九八九年在伦敦公演四千二百六十四场。一九九一一年在纽约公演四千零九十二场,把白人们感动得一塌糊涂,热泪盈眶。但从其他国家的视角来看,这是一部讲述黄种人女性无限讨好白人男性、黄种人、民族解放者,都是极端分子。白男在道德上高高在上,白人负责拯救黄种人,黄种人无比向往白人世界的彻底的殖民主义的歌曲殖民者为粉丝,他们殖民历史的割据鼓掌时,被殖民者应当感受到的是切肤之痛,而不是在旁边点头哈腰的附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欧美日向中国文艺界灌输过类似的意识形态,使中国陆续出现过不少欧美白人拯救中国人。中国女性爱上白男不可自拔的影视作品。部分著名作家写近代史时,也一定会出现基督传教士这个角色,并且传教士一定是意志坚定,深加清白、忍辱负重的正面形象,反面衬托出中国人的奸猾。短视现妹,欧美日还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人反感的是不断向中国人灌输原罪论。其实,原罪论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给欧美日的侵略洗白,为他们的侵略行径打掩护。原罪论最先由欧美世界主导,主张人人都有罪,后来传递到第三世界国家时,被修改成贫弱国家的国民生来都有罪。最在他们的文化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落后,所以国家落后。只有接受基督世界的先进文明,贫入国家才能获得解救。这套逻辑用在中国人身上,那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质落后,所以近代中国人才会显得粗鄙、贫穷、愚昧、残忍、呆滞、麻木、人格扭曲、道德崩坏。中国人近代搞出来的反抗,传教士反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都是急于妹的,只要针对洋人的活动,都是黑暗残忍的。中国人要先反思,反思完,又急需他们用基督文化来解救关于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我在沧海横流四百年这篇文章解释过,就是满清贵族为了长期统治中华,迫使中国近三百年处于低教育、低生产力的渔民环境,是全国四亿人失资率不足百分之一才被洋人打得丢盔卸甲。最在满清统治阶层最不在中华文明本身,但欧美日文化学者移花接木,将满清统治阶层的错套在中华文明身上。再换养一群中国文人,给这些文人高昂稿费,和子女读欧美日名校的机会,让他们不断产出反思类文章,不断摁着中国人的头,强迫我们反思。只有让中国人不断反思,中国人才不会反抗,那他们的侵略行径就不会得到清算。这招对付印度特别有效,英国干掉印度的暴力革命派,推出印度史诗级诺夫甘地,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传播到全国,是英国能以最小的代价不流血退出印度殖民地,并且到现在还能隐性操作。原殖民地的文化、经济、教育、金融、法律系统是伦敦金融城,还能维持纸醉金迷的富贵殖民者。让我们不断反思,就是想让我们变成印度一样的懦夫,让我们不要复仇。如果我们主张揭穿殖民者和侵略者的虚伪和残暴,他们就有一套话术来压制我们,说我们搞民粹,说我们煽动民族仇恨,说我们不反思。日本人很快学会了欧美这一套美化侵略与殖民的哲学。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收买一批中国文人,由他们负责,不断向中国文艺界灌输这套理论,导致中国人拍抗日电影时,总是会出现替日本人解释的奇怪现象。一九八零至一九九零年代,日本人收买中国文人太容易了。那时,偷渡东京打工的中国人,在东京工作一个月的报酬在中国要工作两三年。日本人从手指缝里随便挤一点油水。透过部分中国文艺圈人士拿着报酬,在同行面前炫耀好几年了。比如媛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董玉玉,这种国家大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居然一直是日本人的间谍。这种人拿民族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时,肯定也要给自己找一套理论逻辑说服自己。日本人已经很擅长用欧美这套美化侵略与殖民的哲学,帮助汉奸进行心理建设。日本人强迫我们反思,我们意识出,日本人侵略只是说说而已,还没动手呢。日本人骑他们的索狗就说我们搞民粹,说我们煽动民族仇恨,破坏中日友好。这套理论长期在中国文艺圈占据主流,至今阴魂不散。中国文艺圈大导演、大作家为了在国际上拿奖,也为了迎合这种欧美日强行制造的道德高地。一旦拍到日本人进行南京大屠杀,总会莫名其妙出现一个反战的日本兵站出来说,日本人其实是反对战争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啥啥啥的。当年日本占领南京,日本人举国欢庆,个个提着灯笼,高喊着天皇陛下万岁,上街游行,或者涌向靖国神社,庆祝为远方的日军祈福。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晚上,东京上街游行的人数达到百万,欢庆呐喊声传到皇宫。他们那个鬼天皇听到十分开心,取消原定行程,开搞阅兵仪式,表彰侵略功臣。他们那个鬼皇后还亲自编围巾送给这些功臣,以示嘉奖。原子弹下无冤魂,别人杀人放火,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还个手,还要替杀人放火的人解释呢?做人很简单的,恩就是恩怨就是怨。有恩,报恩有怨报怨,咱们复仇也是正大光明的复仇,何必给自己套一堆谈起复仇就有罪的理论呢?是谁在中国传播这种理论,又是谁在这套理论中受益呢?英国人用甘地弱化印度,日本人还想用这套理论弱化中国不成。不过我也不认为我们要彻底的否定以前的文艺工作者,因为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殊性。比如建国前三十年,我们的文艺作品过于脸谱化,却也有当年的特殊苦衷。因为当时大众受教育程度低,辨别欣赏复杂的事物相对困难,给普通百姓一个简单的视角,还易于传播一些。又比如,改开后四十年,我们急需从欧美日输入技术与资本,在输入物质产品时,必定伴随着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会被污染,但为了大局着想,忍一忍也就算了。历史的长河里,充满着硫一分一理也要清算,那是算不清的。以前的事情只要不过分,那就随他去吧。只是到了目前,中国已成长为世界唯二的两大强国之一,文艺界实在没必要再替欧美日美化殖民与侵略。南京照相馆的精神内核就很好。在揭露批判日本人的残忍与虚伪时,直接锋利,让日本人一边满嘴仁义礼智信,一边干尽凶残、歹毒、阴暗之事,再也没有过去那种替日本致歉的拧巴精神状态,终于看到中国文艺界跨过了那条反思的阴沟,迈向了民族自信的康庄大道。替执迷与侵略辩解,以及将中国人原罪化这两段黑暗的精神世界以后,将很少出现。最多还有一些欧美日黄金时期的一老一少,偶尔出来半露弄丑,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原罪,我们生来无罪,只有。那些想操控我们思想的人才,时刻念叨着我们有罪,有罪的是侵略过我们的那些禽兽,那些猪狗不如。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奸淫、抢劫的畜生,谁欠下的债都得一笔一笔还回来。最后,那些替侵略者让我们不断反思的人,你们听好要反思也不是不可以,那也得等我们好好清算完所有的血债,我们才能慢慢反思。要是连清算都没有,我们哪有资格谈什么反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