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成长 #学习 #社会 #书籍

  • 卢克文工作室
  • 2天前

人要自救,就得先读书,再实现抱怨。原生家庭是没有用的,你不努力读书,你还得吃一辈子的苦。穷人家的娃要快速成长,就要主动吃更深的苦,去经历人生更深的伤痛,放下所有的尊严,用刀山火海淬炼自己。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就常常意识到我父亲整个家族的亲人都有很严重的人格缺失问题,以至于连续三代人不断沉浸在暴躁、易怒、短视、粗鄙的是亲友滥用暴力、鄙薄之时相互碾压的生活环境当中。三代人不断在愚昧和贫穷中世代轮回,绝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绝大部分只能从事最底层、最廉价的体力工作,世世代代难以翻身。我父亲整个家族还具备强大的破力和传染力,你甚至没办法挽救当中的任何一个人。你如果想伸手去救一下自己的亲友,他们不仅不会有一丝感激之情,只会在往后的交往当中仇视你,给的太少,嫉妒你活得比他们好。最后一言不合,就气咻咻拎起菜刀砍过来。我们家族一切悲剧的起源,都从我那个酒鬼爷爷开始,他每天浑浑噩噩的烂醉如泥,从来不好好教育后代,年轻时暴打自己子女,年老师又挑拨了一件儿女感情,使我打心底对他充满了验证。他去世时,我连他葬礼都不回,赤青回到家乡,也从不给他上了坟祭奠。有时候我正正的回忆往事,心里头总有一种私立逃生的侥幸之情。在这么粗粝而野蛮的环境当中长大,我差一点就变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街头混混。好一点的话也只能成为五十岁,还在工地上挥舞着水泥抹刀的气象师傅,我也没机会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为什么最终没有和堂弟、堂妹那样陷入家族轮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答案是这么的明确而清晰,我几乎不用丝毫思考和犹豫,就能指出正确的结论是,热爱阅读成为拯救我人生的唯一途径。在我们八零后的成长经历中,课外书籍一直不是什么正经书,家长们从来只愿意看到我们抱着教科书苦读,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们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感觉自己完成了对子女的全部人生期待。但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课外书是我们唯一构建世界观的来源,甚至是我们搭建情感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教科书是我们获取常规知识与功名的区域,但教科书太严肃,太死板,他们只会切我们规规整整做人,没有一丝人情味。而课外书才真正滋润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有了中医观、感情观、民族观,并初步建立了好奇心与对世界的哲学认知。无论是小学时常读的小溪流童话大王四大名著,到初中时,各种杂志、武侠、言情、侦探、科幻小说,加上普通人只能在地摊和书店里吸出道的基本入门哲学书籍,差不多构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中国。八零后能在他小学和初中阶段能获取到的大部分课外知识,像漫画、电视、音乐,通常是娱乐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不枯燥。但让我们完成人生的递进,能够让我们启迪成长,让我们主动思考并有自我突破。欲望让我们破茧成蝶的还得是书籍,我的精神世界的构造就是深受课外书籍的影响。大约是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记不清是在哪本书还是哪本杂志看到的内容。作者一直在教导读者,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要成为一个乐观且积极的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垂头丧气的废物。这篇文章的内容至今深深影响到了我,我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来自这里之后,漫长的近三十年的人生,遇到天大的困难,我都告诫自己不要自暴自弃,要想办法解决困难和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就暂时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解决。因为家中贫苦,我在三十岁前从小学开始到毕业后十几年的打工生涯,一直过着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生活。至少在珠三角换过十五份工作,当过三十多次下,几乎没有固定的朋友住遍了珠三角的城中村。经常农历大年初七,一个人坐公交车去小,没啥发呆,打工时,常常身上只有两三千块钱拖着行李箱在广州、深圳、东莞奔步找工作创业。最糟糕的时候,身上只有六十块钱生活费。记得当时有一个女生想约我去爬山,我一看门票要三十五元,一个人便果断而正气凛然的拒绝了这位女生。我每次看到身边有社交牛逼症的人,就常常困惑不解,因为我没有亲友可以依靠工作,生活,又没有安定之所使。我常年养成了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并且非常害怕社交。我对人情往来十分陌生,跟陌生人待在一起时局促不安道,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别人不主动开口说话,我能让气氛持续尴尬到对方忍不住站起来揍我一顿。我十九岁之后就很少很少跟父母见面,更别提在广东能有什么朋友。所以逢年过节我都是一个人过,渐渐对节假日完全免疫,不管大年三十还是八月十五,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玩英雄无敌和魔兽争霸的普通日子。最多再点开硬盘看一会儿樱井丽亚或者北原多香子。我十分羡慕那些生意场上滔滔不绝的人,我实在搞不懂他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是怎样先调动自己情绪,再调动对方情绪。最后两个人吃顿饭就能勾肩搭背,抱头痛哭。我一直在默默的观察和学习这种人,他们在我眼里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我想不通为什么我那么冰冷,而他们那么炽热,我本来应该成为一个孤僻的人,可能还会因此走向愤世嫉俗。但好在我在十二岁时就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基本面,我的孤独是被动形成的,但我并没有封闭内心,走向自暴自弃。我到今天还是很害怕社交,但我因为六七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硬生生学会了演讲。我也习惯了离群所居,但我不会自怜自伤,还会嘲讽自己这种懦弱的自我保护行为。我热爱生活和写作,但居然也喜欢做生意和打游戏。我在职场上,每看到一个比我优秀的人,我就会想我要学习他优秀的一面,并且给自己制定计划,看看三五年能不能超过他。我内心深处最不能理解的,其实并不是社交牛逼的人,而是遇到一点事情就唉声叹气。十个夜受点委屈,把责任和怨力之气推到旁人身上,推到全社会身上的人。你那么一点点困难,是明天就没有饭吃,要流落街头,还是至亲至爱偏光你财产害你破产,你有没有经历过半夜胃痛到满地打滚,却没有钱治病,有没有被人追着,我不敢回家,有没有三天没有吃饭,饿着肚子走回家,你都没有经历过这些。那你的那些小脸小伤又有什么好哀怨的,你越抱怨就越痛苦,你越痛苦,你就越只会抱怨有这点发泄情绪的时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早就动手解决完了。养成良好的进取心,比获取学历和职位重要的多,这是我们人生的原动力,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石。痛苦只是一时的,没有任何人永远活在痛苦当中。但乐观是长久的,会陪伴你一生一世。有了长久的乐观打底,才终究会战胜一时的痛苦。珠三角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我在这里很多年时间去各个公司应聘时,很少有公司问你的学历,或者你填了学历,他们只是淡淡的看一眼毕业证就甩在一旁,开始问你相关的专业问题。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珠三角最先起家的老板,大多也只是初高中毕业生,在学历这件事情上,他们自己勾不到哪儿去,也懒得问别人有多高。但一问到专业问题,他们就特别认真。一个细节一个细节问清楚,以免雇错了人。我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曾受益良多,但跟他们打交道多了,我才发现,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仅限于书本。很多老板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接人待物一套一套的,你别以为他们只会在酒桌上搞细分,下了酒桌,有时也会突然说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话来。以前有个老板孤儿出身,没读过什么书,但看人看事特别准。我曾经面试过一位专业人员,问了半天很满意就给他面试,只问了五分钟就给否了。说这人其实并不专业,我问他怎么看出来专不专业。他说很简单,你只要问他一个细节问题,代着问题问到底干过的人能马上说出个一二三来。没干过的人就开始瞎编一下,编就全是破绽。后来我逐渐发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确实是不错的途径。不过这个世界其实到处是聪明人,他们没读多少书,但他会在酒桌上领悟知识,在工地上分析事物,在写字楼摸头人性。他们没有书本,但他们有实践,因为一切都是实践中来。他们获取到的每一条经验都是带着血腥味的,所以特别好用,手法独特,一用就灵,没有一点点拖泥带水。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的智慧总结,但阅读到的人很难有灵悟时的切肤之痛。实践中获取到的知识是自己的开悟,但因为个人阅历毕竟有限,有时在宽度和广度上难免有问题。大学里的某些知识分子通常瞧不起生意人,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智慧,还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智慧牛逼闪闪,但智慧落不到实处,其实也没啥卵用,别看人家生意人不读书,人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使。赚了大钱的生意人,也不能因此看不起知识分子,因为从古至今就没见多少富人在历史上留下过名字的。而知识分子常常可以赚钱的人,通常只是顺从社会规则,而知识分子是可以改变社会规则的。你要被知识分子惦记,指不定在教科书上,被骂上几百年。阅读对我一生的帮助很大。但现在我读的通常是资料,书籍已经不太多了,主要是年纪渐长,自己的阈值提高嫌少,能在阅读中找到快感。想起我十五岁时读古龙的书,感觉这世上最锋利的文笔也就这样了。但现在重读,只觉得油腻感一阵阵上头。但要是读到一本好书,我还是忍不住连夜读完。想喝酒了的人,终于吃到了难得的美食。舒淇依旧是构建我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源泉,这是游戏、电影、音乐所不可替代的。其实我采访过的当时很多大牛级人物,他们也还是从书籍文章中获取营养,这是最高效、最有益的精神粮食。除了爱读书和去。现场我在公众场合还毫不掩饰我爱做生意。除了大家知道我的自媒体,我还会投资一些餐饮和旅店,多拓宽经营层面。我特别喜欢听别人说各种种商业项目,一边听一边盘算这笔生意能不能盈利。其实盈利因为做生意是普通人,实践自己精神世界的最好方法。这是在珠三角生活二十几年,我最重要的人生体会。如果生于乱世,普通人就该投笔从戎,为平定天下贡贡献。但现在生于太平盛世,普通人不一定能从政,能实现自己认知的最好方法就是经商,经商本身就是一件辛苦而又容易污浊的事情。人在象牙塔太久了,很害怕弄脏了自己一袭白衣,要经商,就要穿着白衣先跳到污水池子里,让自己的人格先贴近普通人,理解普通人。当你能顺着逻辑引导一个项目盈利的时候,你差不多也就摸清楚了世间事物的一些运行规则,懂得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能把一些很复杂的事情搞明白。经商的快感不仅仅是赚钱,也有精神。世界的巨大满足,是一种对自己分析事物能力、实现理论知识的真实认可是非常非常爽的,比疲倦时点开硬盘看一会儿喝杯彩花或者星奶,栗色还要爽。我以前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我特别畏惧演讲和做生意。但是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在这两件事上可以比较熟练的进行操作。所以我还要讲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理论,就是普通人只要通过大量练习,他也是可以在某个领域达到一个及格线以上的水平。我从小学开始就特别害怕演讲,有一次参加全校诗歌朗诵比赛,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心里头紧张,将原本背的六十的沁园春雪吓得直背了三分之一,在场上梗着脖子。哎哎,丫丫了半天,把班主任急得抱着头蹲地上了。从那以后,我对演讲就有了心理阴影。后来我做了职业经理人,每周都要给部门开会,开了三十次工作,会议就再也不紧张了。后面上演讲台就跟喝水吃饭一样,自然赚钱也是一样的。我第一次创业就是死在压货上。第二回创业打死不压货,把成本压到极低,公司很快就盈利了。我在勉强和经商上的天赋非常低,通过大量练习依旧可以做得比普通人好一些。所以我鼓励大家多去挑战你最害怕的东西,真的也没什么窍门,时间多了你就会了。无他为手熟耳。那如果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是不是人生就可以无往不利?不一定,因为练习是有成本的,有些练习的成本很高。比如创业失败已死,穷人家的娃要再打工五到十年才能回完学,而富人家的娃就不需要了。他可以找弟弟马上再要一笔资金,马上进入第二次练习。这就跟普通人,孩子只能学其他富人家孩子可以学高尔夫一样,终究是个成本问题。但反过来说,你这一代人不事实,下一代人成本就更高。毕竟人家的爹底,改革开放时也只是普通人,事实总比不是好,实践总比吹牛好。我今天这篇文章从原生家庭一直讲到创业,其实是在讲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要自救,就得先读书,再实现。我家族三代都很贫苦,但我家族里的人通常不清醒,找不到自己所在社会阶层的生态位,不知道要靠苦读才能翻身。我小叔二十多岁时,常常抱怨,我奶奶为什么没有财产或工作让他继承,把他生下来。要吃这么多年的苦,抱怨原生家庭是没有用的,你不努力读书,你还得吃一辈子的苦。穷人家的娃要快速成长,就要主动吃更深的苦,去经历人生更深的伤痛,放下所有的尊严,用刀山火海淬炼自己。你要跑得越快越好,越远越好,摔痛几次,总比永远躺平好痛苦十年总比痛苦一生好。

🔥 热门活动

添加小助手微信「yh8000m」,领取免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