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后的印度为啥没发展起来?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时,看似继承了几乎所有的英国遗产,五万公里铁路、塔塔钢铁厂等工业基础,以及英国建设的完整教育体系等等。但问题在于,为啥印度感觉越发展越烂呢?原因很简单,一个为外部掠夺而设计的畸形躯体,是无法支撑内生性成长的。我们思考一下,英国殖民者为啥能肆意在印度身上吸血,核心前提是三重特权,外来统治的隔绝性无需对印度民意负责。暴力机器的垄断性,镇压一切反抗经济目标的单一性,最大化掠夺资源。而独立后的印度民选政府有这三种特权吗?没有。先看看民意。独立之后,印度曾经尝试土改,把土地分给农民,可结果呢却遭遇到了地主集团的疯狂反扑。这个时候,民主制度弊端就出来了。地主和佃户虽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也就是说,店铺虽然有选票,但投给谁却是地主说了算。这也就导致了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冒着选举失败的风险去得罪地主,哪怕强横如莫迪也不行。你看莫迪二零九年曾经进行过农业改革,可结果呢,明明对农民有利,但还是被地主窜造起来的。农民给抗议了长达两年之久,最后不得不放弃。相反,为了拉拢地主,印度各大党派竞相推行短期福利,比如化肥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看似为了农民,但其实还是地主获益最大。再看看暴力机器的问题,英国殖民者当年对印度敲骨吸髓,也并不是没有印度人反抗,但结果还是被英国殖民者彻底镇压。所以英国人对暴力镇压,印度人是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但印度政府能这么镇压吗?不能啊,那自己政府的正义性、合法性不就没有了吗?第三是经济结构问题。殖民时期,印度被塑造为三维一体的复印机一体原料供应地、商品倾销地、财税奶牛。但是独立之后呢,印度人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怎么搞经济了。一开始尼赫鲁政府试图以苏联模式突破困局,通过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发现因为土地制度没能彻底改革,导致资本积累薄弱,国家没钱,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处于赤贫。一九五零年人均g d p仅一百四十九美元,消费品市场极度萎缩。而且因为把技术积累离开了英国工程师、钢铁厂、水电站等重工业项目很难搞得起来。就算联合鲁盲目移植苏联模式,将钢铁、机械等十七个核心行业划归国有,但因缺乏管理能力和技术人才,这些国有企业迅速陷入普遍亏损。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六年度,一百五十五家中央供应企业中,一百三十九家亏损,年亏损额相当于财政赤字的百分之五十。为了维持重工业运转,印度政府押金、煤、电、钢价格,导致能源行业常年亏损,发电量增长期滞后于工业需求。结果一直到现在,印度还是动不动就停电,印度人均用电量仅一千一百八十千瓦时,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再加上印度的殖民铁路网城、港口资源地点对点结构缺乏趋于互联,导致印度物流成本极高,物流成本占g d p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四,中国为百分之八。从购买到德里,六百公里,货运续航是四十八小时。虽然一九九一年危机迫使印度开启经济自由化,但殖民地困局在全球化中被进一步放大,外资主要进入i t服务、制药等飞地经济领域,其供应链与本地经济割裂。班加罗尔软件园使用美国服务器为欧美客户服务,看似经济规模很大,但对国内电子制造业拉动接近于零。这就导致印度正在成长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经济规模虽然不小,但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