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印度恐怕所有人都一脸嫌弃,觉得这个国家又脏又落后。印度人还四处拉屎,甚至拉到了加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粪坑国家。但是转念一想,两百年前印度是什么形象?印度被称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不仅如此,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尊号上,不仅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这个头衔,还有一个印度女皇的头衔。这种规格在英国的所有殖民地里是独一份。那么问题来了,印度如今就这么拉垮,两百年前肯定更落后,为啥英国却对印度如此重视,还要放在女王王冠上呢?其实吧主要是印度太配合英国敲骨吸髓的吸血了。印度的英国为什么重要?先说说为什么英国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拥有那么多殖民地,却唯独把印度放在王冠之上。答案很简单,印度是英国唯一赚钱的殖民地,我们可以看看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虽然有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但哪个殖民地都不省心。美国闹独立,加拿大、澳洲人太少,白人总共就几百万人。原住民被杀光,基建不行,开发也困难,移民还抗税,非洲分散部落征税成本爆炸,国家穷买不了英国产品,疾病也多,价格比几十万黑奴都不单一。海岛经济不完善,东南亚岛屿林立,交通沟通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统治。隔壁大厅又闭关锁国,想搞转口贸易都搞不成。看来看去,也只有印度是唯一一块能让英国低成本收税,高溢价卖货无风险抽息的三合一保低了。那么英国是怎么从印度赚钱的呢?第一招,税收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期间,英国对印度农民实施了一种叫柴明达尔制的土地税收制度。柴明达尔简单来说,就是让过去包收田赋的官吏以包税人身份获得法定地主地位,成为永久世袭土地占有者。柴明达尔作为交换,他们来替英国收税。那么这个税费有多高呢?高达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要知道在莫尔时代,田馥最高不过百分之三十,还在三年减免,而英国人直接把税率定到百分之八十,而且按丰年征收,欠收也不减。英国甚至公开的文件里说,只要给产品的尔留,田馥的百分之二十,就足以使他们对收入感到满意,甚至引以为荣。假设某块土地地租总额是一千英镑,那么田赋征收八百英镑留给地主二百英镑是合理的,符合地主的身份。更夸张的是,产品达尔的税率还会变,发现是丰年了,还会加税。这样一来,一亩地产,三百公斤小麦,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也就能拿六十公斤,怎么可能够吃?所以在那时候的印度,饿死人,也是尝试在英国统治期间,就接连发生过三次大饥荒。第一次是七七零至一七七一年,约一千万人死亡,三分之一耕地荒废。第二次是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四年,饥荒波及全印度二千一百万灾民。第三次是一九四三年,英国当局强制低价收购农民,收成了四分之三,导致孟加拉地区三百五十万人饿死。该数字为同期印军阵亡人数的三十倍。那么这么高的说服英国人从印度捞走多少钱呢?我们看一组数字,十九世纪末,英属印度年净收入四千四百万英镑。按新手条约确定的折算标准,一两和零点一五英镑,那么四千四百万英镑就是二万九千三百三十三万两百英,这是啥概念?英国人一年就能从印度捞走四分之三个庚子赔款,他不狠太狠了,完全不给印度人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