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金融。英国人最擅长金融,在印度也不例外。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三家管区银行和若干汇兑银行。这三家管区银行吸收的私人存款总额从一八七零年的六千三百九十六点一万卢比增加到一九零零年的一万两千八百八十二点七万卢比,增长了一倍多。那这些银行靠什么盈利呢?高利贷上面说了,英国在印度征收农业税,但在征税过程中并不直接征收粮食,而是征收货币。但农民哪有货币,为了得到货币,农民要么低价卖粮,要么用预期粮食做抵押,找银行贷款。根据英国人民政府一个官员在一八五四年公认在他视察的六七个村当中,每百人就九十九人负债。有一个银行在一个小村中放债达三万四千卢比,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千户农民的收入,就是靠着放高利贷英国管去银行赚取了超额利润,汇兑银行则垄断了英国的外贸信贷,并控制着印度的外汇市场。棉花从孟买到义务普,必须由英国传,英国保险连汇率都由伦敦银行说了算,手续费层层扒皮。在一八七零到一九零零年期间,英国汇兑银行的资本额二百一十四点四万亿英镑,增至一千五百七十七点四万英镑,增长了六点二倍。更关键的在于,这些银行成为英国对印度进行金融掠夺的重要手段。比如,到一九一零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总额估计为四点五亿英镑,其中殖民政府债款达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是殖民政府自己发行的债券,年息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本金和利息全由印度人买单。在这些巨额投资中,英国每年所得利润、利息及佣金会对保险等的收入估计有四千万英镑,大大超过了英国对应贸易的纯收入。一九一三年为两千八百万英镑。所以到后来,金融已经成为英国剥削印度的主要手段。数据显示,英国在一七六五年至一九零零年殖民印度期间,竟从印度掠夺了约六十四点八二万亿美元的财富。这一数字是啥概念?接近美国国债的两倍之多。第四招,征兵。因为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太多了,所以英国可以极低的成本。征兵。在十九世纪末,印度一共有二十四万英军,其中二十万是应急士兵,被编制在近一百八十个步兵和骑兵团里,受到英国军官的严格控制。这些印度士兵的成本有多多低的一个英国士兵的月薪可以养一百个印度兵。更关键的在于,这些兵理论上属于英属殖民政府,那么养兵的钱都是印度人自己纳税出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英国却把这些士兵在全世界使用,比如打缅甸、打阿富汗、打南非、打大清,用的都是印度兵。这也就相当于仗是给英国打的,花的却是印度预算,英国人几乎是免费用兵。所以整体算下来,英国从印度殖民地吸收的可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印度的国运。难怪二十世纪初担任过英英总督的寇松收购。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将是世界第一。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将降成三流国家。你要有这么一个可以随意吸取的地方,怎么可能不把它当宝石放在王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