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最后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选择保持和印度互动沟通呢?其实开篇说的恨不得冲上去,再踩上两脚,那是出于个人情绪发泄的角度。但从务实的政治角度看却不一样。其一,老美可以把印度一个大脚踢得远远的,但我做不到呀。这个现在邻居又搬不走,他如果是新锋,在边境又搞动作,不是说我们怕他,而是我们有更多的大事要办,不愿意再来领你们搅和。现在印度主动贴上脸认错道歉,对我们缓解边界压力,就算是短期效应也是一种好事。其二,上合和金砖之所以发挥不了能量,印度这根绞石棍是核心原因之一。这次好了,印度表态全力支持,这意味着八月底的上合峰会大概率会拿到重大成果,这也是好事一桩。我们先不管未来落地会是啥样,还有没有波动,至少在股东会层面,大家先把协议签了以后拿协议说事儿。如果印度不遵守协议,踢出群就是顺理成章。其三,从生意的角度看,虽然中印贸易总量不到一万亿人民币,还进不到我们的前十,但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却仅次于美国,超一千亿美元的顺差占中国全球顺差总额的百分之十点三。按川逻辑,印度妥妥是我们的甲方,现在的甲方有难伸把手,反正赚钱不寒碜,无非就是全款包邮,概不拖欠而已。至于企业要去印度投资,还是技术转让的门票,我相信有了之前的深刻教训,大家都要掂量下。当然,如果有继续选择头铁的,那就自求多福。所以,对于印度的主动示好好话说尽,鉴于之前印度的表现,我们也仅仅照顾一下面子,点到为止。对于其核心诉求,采取模糊回应态度,主要的考量还是处于战术层面。围绕是否符合周边外交战略,是否有利于维护西部边界安宁并拓展新兴市场作为立足点,这是基于务实角度出发,还是那句话,以观后效。至于印度未来还会不会两面三刀,密之自信起来。比如我们麦长刚走,印度那边又对台湾媒体的立场出现反复。我相信,经过多年博弈,我们对付三哥早已心中有数。手中有枪,这里是猫哥的世界,让您轻松读懂大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