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总有一股生意忧心忡忡的说,我们要走日本老路了,失去了三十年在路上了。这话吧,听起来挺苦人,好像我们马上就要掉进通俗的泥坦,爬不出来。而且看看很多中日之间的指标,似乎这种论调还真有几分道理。不过,焦虑情绪能理解,毕竟现在大家感觉钱难赚,生意难做,但这种把中国简单类比为日本的论调,本质上就是刻舟求剑,把复杂问题想得太简单了。驱动经济体增长有三个要素,人口、债务、科技这三样东西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组合起来的效果。天差地别,光看表面现象,比如都老龄化,债务高,就断定结局一样,那是大错特错。请看人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首推人口红利。这红利包含双重维度,其一是人口自然扩张带来的需求扩张。这没什么好说的。人口增加不仅带来了以生产的人口扩张,还带来了消费群体扩大刺激经济。其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激发的效率越深。农村人进城务工,其劳动收益通常远超务农。于是,慢慢的,这些人就在城镇扎根,买房、置业,做生意、养孩子,同样带动经济发展。这些就是城市化带来的红利。这样的加起来,这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年发展的巨大引擎。再看债务,债务的运动模式,就是通过加杠杆,扩大需求,刺激投资与消费。过去那十年,其实也是各级政府、企业乃至居民部门通过举债为经济活动注入资金驱动增长循环的过程。政府发债、搞基建,企业贷款搞扩张,个人借款,买房买车,这样一来,短期内就能把各种需求一下子拉起来。但问题在于,人口与债务都是有天花板的。先看人。国家统计局显示,二零二三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百分之六十六点一六,这快速逼近百分之七十这个临界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农村可转移人口,这个付款正在急剧萎缩,能进城的愿意进城的青少年农民兄弟越来越少了。效率红利的增量,眼见着就要见顶了。更严峻的是,城市化率越高,生育率往往越低,这是全球普遍规律。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已经表明,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转负的压力越来越大。人都少了,老了,需求能不萎缩吗?消费市场、劳动力供给都将面临长期结构性挑战。再看看债务负债发展,听起来很美,但能一直刷卡一直爽吗?肯定不行。借贷的本质是透支未来,个人刷爆卡要破产,国家企业债务杠杆过高,风险就会急剧累积,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看看那些深陷债务陷阱的国家,就知道,债务扩张这条路,它是有物理极限和风险极限的,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那么希望在哪里?唯一能突破天花板,潜力近乎无限的就是科技,科技创新能不断创造新产业新需求,比如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电商,带来了外卖和快递新服务。比如在线教育,在线会议,更重要的是,它能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a i灯塔广场,这才是驱动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增长的运动机。日本的持续三十年有其自身的原因,社会深度老龄化,债务杠杆加到极限,导致泡沫破裂,以及最关键的科技引擎没有发动起来。虽然日本在汽车、电子等传统领域技术先进,但在引领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比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 i新能源等的关键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日本企业总是点错科技术,没能孵化出能带动选举开辟巨大新增长空间的新旧的引擎熄火。新的引擎没点着火,结果日本就是深陷通缩停滞的泥潭,三十年没有能真正爬出来。反观今天的中国,挑战确实不小,压力也是实打实的。所以大家普遍感觉现在日子有点难钱难赚,这感觉不是空穴来风。深层原因就在于我们庞大的经济机体里依赖人口数量、红利和债务扩张驱动的传统经济模式。比如,部分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占比依然很大。他们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而代表着未来的新兴产业,如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智生产力,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虽然势头迅猛,亮点纷呈,但他们总体规模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份额目前还不足以完全挑大量弥补传统引擎减速带来的空缺。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转型和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的能源转型。这两场深刻的革命正处在一个艰难的换挡爬坡期,这个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必然会伴随调整阵痛甚至局部风险释放。这些年大家看到一些事情,其实都是正常现象。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技术进步速度这个关键点,过渡期我的预判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去闯关,去夯实基础。不过呢不要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