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经验印度偏偏付出不了?工业化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与积累,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建设现代化的工厂,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工业化发展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个资金的持续投入与积累从哪里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有两个,一个是吸引外资。外资的介入,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极大的提升了国内产业的竞争力,为中国商品行销世界打下了基础。另一个是通过贸易积累顺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一九九五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了一百六十七亿美元。二零零五年一举突破一千亿美元,二零零年突破两千亿美元,二零八年接近三千亿美元。二零二四年,中国顺差达到一万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有了这些贸易顺差的积累,国家层面就能在工业化发展持续注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领域形成了良性循环。可问题在于,这两条经验,印度偏偏都无法复制。前面说了,印度土地私有化带来的整体难题,让印度吸纳外资非常困难,而贸易顺差呢就更别提了。根据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印度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仅到二零二三到二零二四财年,贸易逆差就达到了约二千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贸易逆差,给印度的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应对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的重要保障,但印度的贸易逆差使得外汇储备不断消耗,难以维持稳定的规模。同时,贸易逆差也给印度货币卢比造成了巨大的汇率压力。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卢比长期处于贬值状态,这进一步增加了印度进口商品的成本,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印度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短视的行为。最典型的就是对在印外资企业的频繁查处。从沃达丰到亚马逊,众多知名的外资企业都曾遭遇印度政府的税务调查、反垄断调查等。还记得小敏被冻结资金吗?就是这么玩的,其实印度的莎鸡取暖受害者何者?小敏一家印度屠刀是不分东方西方的,谁来的都要看两道。比如大众汽车印度分公司仅仅因为汽车零部件进口中分类错误,就被罚款十四亿美元,其他的包括起亚、迪亚吉欧乐宝利加和席利等等,也都或多或少卷入了税务和许可证纠纷。而这些行为再次坐实了印度外资坟场的名声,使得外资不敢轻易进入印度市场,即便已经进入的企业也在考虑缩减投资规模或撤离。这样一来,印度就更难得到资金来发展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