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在美国这么折腾,一方面是日本积累财富,另一方面那会儿美国经济确实不行。美国从一九七九年智障凸显通货膨胀,你们都知道什么意思,而智障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降温说就是物价猛涨,但g d p不怎么涨。看这两张图,伴随一路向上的c p i,g d p增速却是一路向下。美国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提升利率强行压制通胀,通胀是被压制了,但利率上升导致汇率上升,从而打击了美国的出口原理。香港金融保卫战那期讲过,美国的出口遭受打击,贸易逆差增加,一直赔钱的美国,最后才能赤字高企。而上面讲过,这时候日本出口攻城略地,因此日本贸易摩擦浮现。我捋了捋了,基本在纺织、家电、钢铁、半导体、汽车、大豆,因为日本卖的太猛了。由于汽车行业就是天道好轮回,当年美国扶植埋下了种子,现在生根发芽,回来大肆抢夺美国市场。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品牌崛起和美国汽车业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八十年代初,美国汽车产业有超过六百工人失业,再加上美国逐渐恶化的贸易逆差,他们的情绪转移到了日本品牌上。政客们为了迎合民意,开始对邪恶的日本发难,让美国品牌破产,并且让工人兄弟失业的凶手找到了。随后,一股反日浪潮席卷而来,以汽车工人为主义的反日游行轰轰烈烈的展开,最后演变成打架。日本车,这也算是名场面了。所以当键盘侠们用你国和贵国阴阳怪气的时候啊,不如去了解一下在历史的长河中,谁都不比谁高尚。由于民意的加持和不断恶化的国内经济,美国开始对日本动手。一九八三年对日摩托车征收百分之四十五的重税。一九八五年,受了日本增加美国农产品进口。一九八七年,对日本电视机和电脑征收重税,最重要的是,一九八四年,美国开始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说三点重要的,一、放松存款利率管制。二、废除对金融企业业务领域的限制。三、逐渐放宽外汇管制,这才是重要考点,也是之后的伏笔,但这些远不能扭转。美国经济为了切实可行的自救,美国终于防住大招,把日本、英国、法国、西德叫来开了个会。美国让其他国家干两件事,一是你们都抛入美元,让美元贬值,增加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二是市场结构化,增加对美国商品进口。你们这一年没少从我这赚钱,现在我太难了,再不让我赚点,那只能翻脸了。经过多轮斡旋和威逼利诱,最后达成协议就是广场协议以后见到什么是会议,什么时候事件,不用觉得多专业,多高大上,很多经济学也牛哄哄的事件,很可能就是讨价还价或者分赃不均的私利而已。还有人说,广场协议是美国针对日本阴谋就更扯淡了。广场协议后,日本继续高举金融自由化大企拥抱境外资金,从而为防止官场携币造成日元升值,打击日本竞争力,继续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继续做大社会信贷规模。根据野口拥挤型的泡沫,经济学银行甚至求着机构和个人贷款。你要一个亿,我给你放一点二个亿,就是为了完成今年的信贷配额。但这时候,钱已经很难进入实体经济了,现在流动性加上日本国内热钱,再加上国际上热钱,全部一头扎进楼市和股市。日本央行在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七年,为了持续刺激经济,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从百分之五降至百分之二点五。本来资金过热,市场上又出现了巨量流动性。此后,一九八七年四月,日本政府推行税改革,就是对居民和法人减征约五兆日元的税收。一九八七年五月,再次减税一万亿并追加五万亿的公共事业投资。这一系列操作让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资金更加充裕,流动性爆炸。根据日本统计局的数据,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动辄超过百分之十,过剩的流动性导致泡沫越吹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