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资本,丛林的众生,像中国偶像产业想要构成完整的产业链,还有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饭圈。大家对于饭圈还是停留在撕逼、控屏、无间道这些标签上,我们还是拉到资本的视角。根据微博的公开数据,饭圈或者说追星群体大部分布在z时代九零后群体中,追星族占比不到三成。九五后中这一比例上升至百分之五点八,而近七成的零零后都认为自己属于犯追星群体。八零后关注列表的百分之三十九的明星,而零零后关注列表的百分之六十三是明星,且越年轻的人群关注的明星越分散越多元。前几张说全网饭圈女孩只有三百人,是大家自嘲粉丝既喜欢a又喜欢b在a的粉丝圈,又在b的粉丝圈,所以大家都认识圈子很小。根据相关数据,一名粉丝、同人应用员三个及以上偶像占比近百分之五十,应用员五个以上,偶像粉丝占比更是达到了百分之十二。但这也反映了饭圈接收娱乐信息数量和速度,超过普通人口味,迭代速度快,观赏能力和偏好也在快速迭代。同时对比了八零后至九零后群体的转评赞和购买行为,零零后的群体v g六偶像宣传和互动意愿最强,自来水能力最强,在商业价值没有显著低于中青年用户的前提下,粘性和质量更高。八零后为追星支出最少,每月为追星花费两百元以上的,仅占百分之十四点八,而零零后有百分之十四点八九。每月为追星花费五千块以上,除去最基本的打榜应援,现在的饭圈越来越职业化,甚至饭圈内部也有各种形式的k p i考核,饭圈大促,也试图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商业逻辑。比如站姐跟行程拍图修图,用第一手的物料供应获取收益,并且衍生出了一批职业代拍。但其内部无论是站姐、站务资源、视频美工、外物控评和反黑,都会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几个大粉儿。而他们也尝试着卖画册、手扶等周边产品,然后把赚的钱继续投入到大榜中。同时圈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饭圈的撕逼和控屏长期被功能诟病。一方面,从工序连锁角度看,圈层群体需要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从行业的角度看,圈层的负面难以转化,更多的路人反而招待路人嫌弃和公众舆论的指责,从而饭圈内部矛盾也造成内耗和浪费,但不能吸引别人自愿加入时,行业蛋糕就做不到了,对饭圈批判归批判。但从微观上讲,中国的新兴偶像产业,饭圈真金白银的贡献最多。但由于自身一系列的问题,被大家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掩盖了对偶像产业巨大的贡献,没有得到其对行业贡献金额相当的历史评价。我们依旧遵循冷酷、客观和务实的角度来聊聊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