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随便搜个公安公司或者咨询公司做的报告,经常会看到已经被我们搅烂的落后话术。比如线上是z时代,z时代是金融市场的未来。品牌要年轻化。巴拉巴我们都看完了,全是z时代,这仨字都二零二三了,用词还在沿用我们的排泄物,然后怎么做出让这时代狂喜的东西呢?比如跳舞,比如剧情,比如搞笑,比如转发抽奖,这真是要了。金融机构文明金融机构想做年轻化转型,或者只是为了获取一个短期流量,这都可以,但绝不能有损专业这个标签。我们认为啊任何影响大众对企业专业性的认知,甚至为了迎合年轻人,迎合流量做的一些所谓下沉的举动。尤其是娱乐化的内容是不利于建设专业这个大众认知的金融品牌,背后是信任二字金融机构的客户。尤其是高定制客户和弊端客户这两个圈层里的人不会因为品牌年轻化而信任你,不会因为品牌娱乐化而信任你,更不会因为看到你的搞笑内容,甚至猜边球内容而信任你的金融品牌。你可能得得普通人看个乐或者获得短期流量,但这样的曝光在高净值人群里越多,你的品牌形象就越肤浅,越难以获得信任。我在思考是否要把财产托付给你,是否要买你的金融产品,是否要在你这儿开户,我是否要借鉴你的投资策略。我的这些最最基础的考虑是我对我手中这一堆资产的非常严肃的权衡。我在这儿小心翼翼的严肃的来判断依赖谁,信任谁。你跟我这儿跳舞,你跟我这儿转发抽奖,你跟我这剧情搞笑。你当我是为什么也有不同意我们观点的觉得娱乐化内容评论区也很欢乐呀,给人一种大家都喜欢你这个品牌的假象。错大家喜欢的爱看的是你那个视频里面跳舞的女生,而不是你这个品牌。其他面对大众的那些品牌,这么做,是为了年轻化,拉近和用户的距离。金融品牌还这么高,殊不知是在消耗大证源中,你家的研究员、分析师、基金经理采购了辛辛苦苦创造的专业和严肃的认知。记住这句话啊,真正专业的金融品牌和大众是要有距离感的,你和联通无差别,卖电话卡是不一样的。综上呢,金融机构布局新媒体先在思想上打上两个钢印,在行动。第一,专业专业专业,第二合规合规合规。这是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国内金融龙头们两期分化也很严重,一部分非常重视,已经开始不去,愿意给出相当大的预算。还有一部分对新媒体和市民平台的发展熟识无睹。这里面原因可就太复杂了,但主要还是内部原因,都知道别人已经抢跑了这么久。面对这个新的竞争领域,自己要赶紧开始布局了,但内部依旧有犹豫、有怠惰,甚至有阻力。我们去游说和讲方案的时候,也隐隐的感觉到,其中有相当的比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看清形式,能讨论赚钱,还折腾个什么劲。线下获客又没出问题,干嘛开始布局?线上获客确实也能理解。所以很多机构与我们见面,我们预期也很低。就是企业想叫一个在这个领域冲的最靠前的机构。正好里面还有个财经头部大网红,给企业内部和领导们讲讲行业。当然见面肯定是为了聊聊哪些不太能公开说的东西,聊聊我们肉身在一线打仗的一手信息,正好也顺带给顶层的领导做一些科普。毕竟我们作为权威的第三方嘛,在向上汇报的时候,确实可以帮到相关部门。其中步伐论证了一两年后终于决定要做,然后我们才进入落地阶段。也有比较能接受新事务的领导,想在新的大环境下帮企业往前走一步。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啊,有企业整体负责公关或者营销条件的高级别领导,手机里没有下载抖快闭头红旗,创维甚至不知道这些平台都是干嘛的。当然了,高层不太关心年轻人玩这些东西够厚飞,只是现在不同的是,这些早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平台了。但是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不重视新媒体的金融企业。其实血亏。我在这儿可以预测,几年之后差距就会显现。无论是公关能力还是营销能力,金融机构会出现两极强的极强,把线上的资源抢光,让别人无路可走,而差的极差。面对网络上的一切,束手无策,只能吃老本。另外一点啊,二零一八年出了个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直到二零二零年实施这个指导意见啊,我们业内对他有另一个亲切的称呼,也就是资管新规。这个文件一共三十一条,我不想在这解读政策,只是其中一点。简单来说就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了,而不保本。这个变化其实一下影响了很多理财客户的投资习惯,发现以前稳稳的银行居然会把我的钱赔掉。甚至有些人直接赔了钱,伤了心,不再小心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