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巫师。都说财经去拉了,表面上看确实。但是我们身在一线肉体实现出来的视角又不一样。这几年我们成长为一家公关公司,全包代理金融机构,布局新媒体,积累了很多长期客户,包括了官号代运营、直播i p基准孵化、线上营销获客年度线上公关策略事件营销培训和咨询等等。正好私信里很多问我后来去干嘛的,这次就和大家聊聊财经区的现状,金融机构、新媒体的机会,以及为什么金融机构在新媒体领域做得这么烂。从当初我第一个开始做财经视频,然后大家看到的是其中的利益,我去大批量涌入,也算是过去了四五年。这期间确实可以说财经去了了和所有行业相似,我们这个新兴行业也画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周期。而现在这个周期把筹码从一个个个人手中抢了回来,不经意的扔到了金融机构手里。但可笑的是,至少一半以上的大型金融机构居然接不住,甚至不想接。这个后面会提到。而所谓财经屈拉的这样的评价本质是什么呢?对于我们而言啊,其实是在财经去找早期泡沫太大,早期呢可以非常容易,而且高频次的出圈,也就是付出少量的成本,就可以换取非常可观的流量和社会影响力。而随着时过境迁啊,无数优秀的后来者涌入,内容供给严重过剩,那大家则更容易沦陷在越来越内卷的财经红海中去分享红利期过后的剔除掉超额收益之后的经济利益和流量曝光。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利润,财经的利润也在推缩,财经博主们赚不到钱了,自然拉了。当然如果你愿意献祭,你的父母越过法律的红线啊,在黑色地带诳骗,那确实还是能赚大钱。财经区的后期啊,其实是融入了大环境和监管两股力量。如果说从我最开始财经区的爆火,到后来大家的涌入是供需关系颠覆式的改变,而造成了利润波动。那后面的监管局源和大环境的恶化让财经区雪上加霜。从商业的逻辑来讲,这个细分行业的性价比是在下降的,而且是边际递减。我们的观点是一以贯之的,也常常被认为是和不是肉糜。我们认为,即使是头部商,对对于公司来说投入也太少了,而且有明显的天花板,而且还要求你的长年累月的稳定阶段。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们放弃了这种广告慢慢变现的商业模式。我们采取了另一个非常极端的策略,在高点变现。很多人把当时叫做中视频行业之战的第一枪,看看们自然衍生出相当多版本的阴谋论。然而对于我这个当事人来说,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直接且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我们也开始精益求精的全包代理大型金融机构。所有关于新媒体的业务,实上是一家公关公司了。当然后面也有了少量针对上市公司的财经公关业务,那就不在这个视频系列讨论金融机构们的目的基本就两个,一个是品宣,另一个线上营销获客。当然也有这两个目标,都要前车品轩算是机舱本来没什么好讲,只是现在时代在变化。有的人跟上了时代,也有的被时代车轮碾压。以前你企业有个什么事儿,发个公告,得在微博和公号上发,但现在也得有个视频平台官号,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现在舆论阵地、主战场开始蔓延至新媒体,如果还不重视,那除了公关事件领了抓虾,或者在网上平台声誉很差,被标成垃圾品牌被追的我只能说,你既然不重视新媒体,就是活该好死。举个非金融的例子,a股某医药龙头几百亿的市值,威风凛凛。但我可以大胆猜测,一把手和他周围的人有几个真正了解新媒体,也就是现在的舆论的主战场。对自家舆论和感官如何真正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好感度、社会美誉度到底几何?这类企业也纳闷啊,一旦推上风口浪尖,怎么没有帮我说话,我自己几百亿的市值啊,交这么多税,提供这么多就业,居然在我眼里就是一坨大便,而且怎么突然一弄,这些年轻人的平台就把我市值搞没了几百亿。我的主要股东呢就成了整个社会的众矢之地。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至于把我们挂路灯上了,但其实很简单,现在是新媒体的时代,网红时代你就得跟着时代走了。你在新媒体领域不愿意投入预算,这个行为其实也代表了你在慢慢被时代淘汰。在商业的战场中,舆论的武器在砂场里排名中,别看只是一个视频,其实属于是核武器级别,为什么呢?舆论可以直接影响背后股东,也就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的价值。但股价震荡背后的利益既得者,又坐不住了,我的股票可都折压着呢。跌太多,直接要了我的命了,就算质押率没那么高的那也是我手心里的资产价值。说蒸发就蒸发,再想把股价抬回去,不知道又得花多少钱,花多少精力。所以重视新媒体舆论啊是一个大公司的基本素质。关舆论和股价其实更多属于财经公关业务线。这个会在以后的视频单聊,只是说对于上市公司如此,对于金融机构也是如此。适当的投入精力和预算啊,提前占领舆论阵地,避免会减少品牌形象遭到攻击的风险。而且我们看很多平台攻击为内核的内容,其实可以跳动相当大的流量。除了品,虽然就是获客了金融行业,除了银行零售业务,其他大部分线上获客其实比大家想的链路都要长。不是随便通过广告看到了一次你的宣传,人家就来开户了。获客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专业,这也是我们钱包代理金融机构布局新媒体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视频和直播内容进行专业的输出,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获得用户的信任。信任是一点一滴建立的。这是个相当厚重和漫长的过程,多次的专业输出才能建立品牌或者i p的基本形象。甚至几个月,大量的工作只是迈进了一步。毕竟事关自己财产的严肃问题,你真的专业我才信你,信你才会走入你后面的一切。比如你的产品,你的策略、你的服务、你的配置方案等等。所以我们讲慢即是快。这其实就说到了企业在长期布局新媒体大战略中,我们经常和其他人意见冲突的一点,甚至和别人大吵一架。就是到底要不要做娱乐化的内容,说的重一点啊,以我们极其垂直于财经的基因和长期肉身时间下的经验,以及我长期在网上折腾的经历。赌上这几点做担保,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绝对不要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