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线里的一个鼻祖级人物,把震惊体、良情叙事、情绪宣泄和焦虑变现,做到了极致。就是迷蒙年入过亿,公主号,估值过十亿,也就是这个人把写文章真真正正做成了大生意。在一二至一八那个黄金年代,差一点完成了资本化,但由于综合原因,被国家直接在地上大厦崩塌而被封杀。这件事本身成了他最后一个作品,完完全全的出签完成了在行业内封神的最后一批。你萌养活了一批人,骂你萌又能养活一群人。中文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你不骂他,那你就是喜,你就知道他的价值观,那我们就得骂你。但是我觉得现在讨论价值观啊,视野还是略显狭窄。很多人认为他错误的价值观或者说团队错误价值观,引导起舆论的反思,但背后其实是激进的拥抱流量的内核。相比较起那些批判价值观的人,我这还是拉到上帝视角。我们把写文章当成一个生意,观点和文笔,又当成生意的一部分。按照这个逻辑,也是咪蒙团队的逻辑,在复盘当时的未必七零后的咪蒙,也就是马玲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普通家庭。但他热衷于写作文字,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和你们知道的迷茫完全相反啊。现实中的马玲,在我看来是一个有文学天赋且选择走正道的人,当然是在变成迷蒙之前。啊,零二年硕士毕业之后,马宁进了南方都市报,然后在南方都市报工作了十三年,从最基层做到了首席编辑。我知道大家可能对南方系还有一些争议,但是那句话不聊价值观,无论你喜不喜欢都不影响。从资本视角的复盘。如果只是从那时候开始复盘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进了行业内的头部机构,并且带了一三年做到了首席编辑。他本应该是一个人生赢家的剧本,即使在这一刻,远玲达到的成就已经远超普通人了,只是命的女神不会让你那么顺。我们把迷蒙这个案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那句话,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时代车轮的滚滚洪流。但是你选择了一条逆着历史趋势的路,即使你在这条路上再顺,这条路也走不通了,你自身再优秀也没辙。而当时历史的洪流走到哪一级呢?二g变三g三g变四g互联网技术和基建的爆炸,不但造就了上面我说的电商和淘系的历史机遇,还有就是在英硬件基建上的软件爆发。其中为代表的就是内容平台a p p的大量涌现,字节系和腾讯系的地盘不断扩大。但是这些东西对于纸媒来说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当然了,纸媒一定在这个时代还有它的意义,并且一定不会完全死亡。只可以问问现在的弹幕,多少人还在每天看报纸,或者我应该这么问我的观众里面有多少是知道报纸这个东西的。迷蒙在纸妹这条路上做的非常好。虽然后面历史车轮不但蚕食纸妹的市场份额,看似迷茫的路越走越窄,但是这十几年的写作经历,其实给他自己埋下了一手盖牌,甚至他自己当时都不知道自己的盖牌这么牛逼。一四年,咪蒙下定决心开始自己折腾。为什么我现在管这个叫折腾而不叫创业呢?因为当时咪蒙做的第一件事实在跨度太大,完全没有用上自己的优势,也就创立了影视传媒公司。十个月烧光了,启动资金,银行欠了债。这事儿对他本人打击也很大。当然了,媒体人的转型从来都是痛苦的,能减轻这个痛苦的手段就直接自己擅长的事儿呗。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你们开始回到写作这个赛道上,打上了公众号自己的快速列车。这个领域。其实一句话就能总结了,也就是咪蒙自己的原话。我的写作史就是一部大电视,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然后在纸媒工作了十三年的人,迷蒙在公众号的表现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关于咪蒙的评价,几乎一面倒都是负面的。我来给你们回忆一下,咪蒙在公众号写作这条路上的一些微小的成就。致贱人,致low逼。有些人活到二十五岁就可以了,做到这个五点,让马云主动加你好友。说来惭愧,我助理月薪才五万,而网上也有人总结了民盟和迷朦团队的一些爆款文章。标题,反正这个味儿就是早期公众号混沌时期典型激进牌玩法,语不惊人死不休。密蒙主张你的观点必须能颠覆常识,或者用我们说的话讲,逆着舆论往往有更好的流量。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任何时代的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偏激的观点,它具有煽动性,而自己的原话还说,以前非常鄙视鸡汤,后来发现被贱人伤害的时候,都需要一碗鸡汤,鸡汤才是刚需。看到这些,可能你们才会回到我的思路上。全网都批判迷茫的价值观。比如大家常骂的关于两性对立的问题,关于割韭菜,关于贩卖焦虑等等等等,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我觉得批判价值观没有什么意义。我举个例子,我们在评价政治家的时候,很多都围绕他背后的政治纲领。比如某议员是鹰派,崇尚打击和对抗,有的议员是鸽派,主张和平演变。你从价值观上去批判他,那你其实批判的是打击和对抗,或者是批判和平演变。但如果有一个人什么流量大就是什么派,那你批判他的政治纲领就没有意义了。而在文字网红这个领域,流量观和商业观确实要比有统一的价值观更重要。商业模式决定生存。生存模式决定思维模式。部分公众号携手呢,其实商业化做的比较好的,也就手里账号比较多的,甚至做成大号的都有这个困局。比如你很喜欢某个公众号作者,然后一直看到他的文章,然后突然发现另一个价值观,相反的公众号也这个人或者这个团队写的。然后你感觉被骗了,但这也没办法呀,写文章就是得靠观点变现。商业化方式决定了上层建筑,公众号携手也得吃饭迷蒙更大。统一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为流量服务。阅读量上去了,整个团队就欢呼雀跃,量下去了,整个团队就面如死灰,也不知道是好事儿还是坏事。这个时候咪蒙的盖牌就显示出了巨大无比的威力,也就是自己积累了二十年的写作能力,一股脑的全爆发在这条路上又是那句车轱辘话了。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在顺着时代脉络下完成的。图文时代的崛起,公众号的崛起和一个人的后继播发写作能力,再加上剑走偏锋,流量滚滚而来。刚写了两个月,粉丝量达到了四十万,再写了两个月制件人g l b等爆款接连而生,两千万粉丝。而这条路上伴随而来就是无休无羡的唇枪舌战。每一次与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都引发激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对骂。整个一六年。因为这些网上无聊的骂战,咪蒙至少出圈了十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