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伦敦谈判第二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提前离场,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周二晚间,美方谈判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离开伦敦,乘坐飞机返回美国。而当时中美第二天的谈判并没有结束。贝森特解释了他提前离场的原因,他需要返回华盛顿参加一场国会听证会。而另外两名谈判代表、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将继续与中方进行磋商。第二天的谈判结束后,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都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中方表示,在过去两天,中美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之间沟通是非常专业、理性、深入、坦诚的。请注意中方的评价用了专业、理性、深入、坦诚这四个字。上一次日内瓦谈判后,中方给出的评价是,深入、坦诚、具有建设性,少了一个具有建设性、多了专业和理性。上一次互降百分之一百一十五关税的确算得上具有建设性,但这次再想达成这样的突破,就真的很难了。专业和理性当然很好,但谈判最重要的还是结果。实际上,从美方的评价中,我们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第一天谈判结束后,贝森特就说谈判富有成效,结果第二天还是富有成效。没再说别的。特朗普则告诉媒体,他从伦敦收到了好消息,但中国不容易对付。关于这场谈判的结果,中方指出,双方原则上就落实两国元首六月五号通话共识以及日内瓦会谈共识,达成了框架,原则上达成了框架。也就说明在具体细节上仍存在尚未解决的分歧。美方代表卢特尼克则是这么说的,我们已经就落实日内瓦会谈共识,和两国元首通话达成了框架。我们的小方法是,我们将回去与特朗普总统沟通,确保他能批准这个框架。他们也将回去与中方领导人沟通,确保框架被批准。如果两国领导人都点头同意,那么我们就会实施这个框架。贝森特提前一步离开,估计也不只是为了听证会,也是为了尽快当面向特朗普报告。毕竟特朗普之前也说过,他将在第一时间听取中美谈判的报告。罗特尼克还告诉记者,该框架协议一旦通过,将为上个月在日内瓦达成的联合声明中增加一项实质内容。中国对美国出口稀土的管制将得到解决,而美国则将取消近期实施的一些出口限制。总的来看,双方应该都没有达成预期设定的乐观目标。在两天的博弈和拉扯后,双方团队达成了一份各有妥协的框架文件,但由于不及预期,所以还需要得得到最高层的同意。具体来说,在谈判开始前,双方团队都会从最高层那里得到授权,哪些条件可以做出妥协,哪些不能。若能用低于心理预期的妥协条件达成目标,那么可以当场达成协议。若妥协条件高于预期,但又不越过原则底线,那么就需要与最高层继续商讨,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决策。其实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中美之间的立场诉求差距巨大,一次谈判不可能把所有问题谈拢,尤其还是涉及到稀土相关的事项。上个月,中美之所以能在日内瓦谈了两天,便达成一致,同意互降百分之一百一十五的关税,是因为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特朗普非要打嘴炮秀强硬而导致的关税。这些关税加起来简单,降下去,自然也相对容易。说白了,特朗普政府自己也清楚,这些不合理的关税肯定是要降的。但这次不一样,如今剩下的关税大多数都是特朗普希望保留的,而中方则希望彻底清理。与此同时,双方围绕稀土的博弈,以及美国过去一个月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则让如今的关税谈判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