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到中俄的过路费,蒙古干脆交了底,俄罗斯的要价很离谱。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前成员巴亚尔哈格瓦日前向媒体表示,蒙古没有将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纳入其二零二八年前的行动计划。我们正在进入长时间的停顿,莫斯科不再相信他们能够从中国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协议。该项目可能会被搁置,直到时机再度成熟。巴亚尔哈格瓦认为,中方可能也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各种要价不满,因为俄气希望单方面控制该管道的蒙古部分。他说,如果俄气单方面控制蒙古段的管道,这意味着莫斯科对蒙古的影响力将持续增加。我们都知道,目前中俄天然气管道的格局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就是一条以见一条要件,一条再谈,而其中一条再谈的就是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顾名思义,这条管道预计将途经蒙古,将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运往中国东北。二零二二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西方减少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因此项目的谈判也进入了加速阶段。俄罗斯官员和媒体动不动就放出消息,声音很大。同样的,蒙古方面当时也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他们希望这条管道也能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中方的态度则一直非常低调。直到去年十月普京访华期间,中方才首次正式提及中俄蒙天然气管道,强调希望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尽早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在此之后,中方再也没有公开提及该项目双方之间的谈判之所以卡住了,主要还是因为价格问题没谈拢。今年四月,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莫切尔尼科夫表示,当中俄就天然气的定价问题达成一致后,双方将签署管道建设协议,这里需要详细解释一下。一般来说,在建设一条跨境天然气管道前,协议各方都需要签署天然气买卖的长期合同。这种合同会带有照付不议的条款。所谓照付不议,就是指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如果买方由于自身原因,没有按照协议进行任何购买或者达不到最低限度的购买量,那么也得支付一定的货款。这一种有利于卖方的合同类型,因为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让卖方规避市场竞争的风险。当然,对买方来说,这种合同也能保障本国能源进口的稳定性,并且合同价通常要比普通的市场价优惠不少。比如一条已建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二零一四年,双方就签署了长达三十年的供气合同。根据俄方的说法,这项合同的价值高达四千亿美元。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最大输气量为每年三百八十亿立方米,而中俄蒙管道预计为每年五百亿立方米,因此,合同的价值恐怕也只多不少。这么大一个单子,在价格问题上绝对是不容有任何差错的。所以双方谈得久,谈判中间出现一些分歧也很正常。而作为第三方的蒙古,他们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关于蒙古国方面透露,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可能会被搁置一事,俄方的反应很迅速。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哈罗娃对此回应道,该项目正处于高度的准备状态,在与中方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后,该项目即可立刻开始实施。他强调,莫斯科将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视为最重要的能源项目之一,并相信该管道项目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成为中俄盟之间的经济走廊。蒙古没有将管道项目纳入其二零二八年前的行动计划。关于这一点,扎哈罗娃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说,如果蒙古只是想把自己限制在过境国的角色上,那么他们现在应该考虑利用廉价管道天然气来发展本国经济的可能性。其实俄方也很清楚,尽管由于价格没谈拢,中俄迟迟无法签署管道协议,但至少要在表面上保持积极的态度,给俄罗斯社会舆论与信心。实际上,早在今年六月,英国金融时报就曾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话称,中俄两国就新天然气管道协议的谈判已陷入僵局,因为中方要求以俄罗斯国内的价格来支付天然气,并且只承诺购买该管道计划年输气量五百亿立方米中的一部分。而俄方认为这些要求不合理,这里提供一个价格的参考,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二零一九年实现通气以来,俄罗斯通过该管道向中国出售天然气的价格基本上是在每千亿方米二百到三百美元浮动。而俄气公司在国内销售天然气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六十美元。当然,金融时报的消息并不保真,甚至有些夸张了。不过,俄方的反应倒是非常快的,就在这篇报道发出的第第二天,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就做出了回应,表示商业谈判各个具体细节自然是不能公开的。每个国家捍卫自己的利益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两国之间的谈判将继续,因为两国高层都有这样的意愿,俄方毫不怀疑双方将达成所有必要的协议。克里姆林宫很清楚现在的局面,即使俄乌冲突结束,欧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这一大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再建立起来,拿能源作为武器来威胁其他国家,迟早会反噬自身。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进行能源转型,由于我们是能源进口的大国,所以石油、天然气的运输管道始终无法摆脱地缘政治的威胁。另外,在国际能源价格高涨的时候,我们也是吃亏的一方。总的来说,不论是中国还是欧盟,摆脱对外部石油、天然气的依赖,都是未来的大事。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会停下自己的步伐去等俄罗斯,而留给俄罗斯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所以,科工非常重视中俄蒙天然气管道这一大弹,坚称一切都没有问题。而至于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说服自己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恐怕就得看外部环境将来如何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