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接受投降,伊朗总统态度马上变了。美伊谈判在短短几天之内连续出现大逆转,几天前代表伊朗核心决策层意志的伊朗前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在接受美国n b c采访时公开承诺,伊朗不研发核武,并准备放弃高纯度铀浓缩,以换取美国解除制裁。然而,随着特朗普结束中东访问行程,重返白宫后,随即对伊朗发出强硬威胁,局势迅速逆转。五月十八日,在德黑兰举行的对话论坛上,伊朗总统佩泽熙启扬明确表示,伊朗有权和平使用核技术,不会屈服于武力。这番话被广泛解读为对美方立场的强硬回应,也标志着本轮核谈判再次陷入僵局。表面上看,沙漠哈尼的承诺似乎是释放出重大让步信号,但仔细推敲其用词,便能发现其中玄机。它强调的是放弃高纯度铀浓缩,而非彻底放弃铀浓缩权利。这一点恰恰暴露了美伊之间真正的死结。回顾伊核问题爆发至今的种种,伊朗并非不清楚经济制裁带来的沉重代价。当前,伊朗面临多重封锁,石油出口受限、金融通道受阻,swift金融结算系统断连,这些都直接打击了国家财政与民生基础。然而,即便如此,伊朗仍不愿在铀浓缩问题上妥协,背后有着深层的战略考量。首先,从国家安全角度看,伊朗近年来在地区盟友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二零二三年以来,巴沙尔政权倒台,真主党遭受重创,哈马斯领导层遭定点清除,伊朗失去了多个关键的境外代理人力量。在此背景下保持一定的核威慑能力,成为其维持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伊朗始终声称和平利用核能,但这种擦边球式的核能力储备实际上构成了对其政权安全的隐形保障。其次,从能源安全角度出发,伊朗担忧一旦完全依赖外部核燃料供应,将再度陷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被动境地。当年法国在伊斯兰革命后中断核燃料供应,导致伊朗核电站停运长达二十年。如今,伊朗虽已掌握完整核产业链,但仍不愿轻易交出主动权,以免再次被卡脖子。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根据伊朗方面的评估,即便达成了新的核协议并成功解除制裁,要从中获得实质性的经济利益,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如果特朗普的美国再次单方面退出协议恢复制裁,而伊朗已在协议中彻底放弃了铀浓缩的权利,那么德黑兰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局面,既失去了核能力的筹码,又未能真正享受到协议带来的经济红利。铀浓缩项目涉及大量高精尖设备和技术积累,一旦拆除或销毁,短时间内难以重建。二零一五年,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签署后,尽管伊朗暂停了高浓度铀浓缩活动,但并未完全放弃浓缩权利,而且即使达成协议,也无法真正缓解伊朗的经济困境。目前,针对伊朗的制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限制原油出口,二是切断国际金融通道。更棘手的是,伊朗国内经济结构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政府长期放任金融市场自由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房地产、黄金和外汇市场,实体经济缺乏流动性支撑,进而陷入滞涨泥潭。即便核协议带来短期外资涌入,也难以扭转这一趋势。正如他们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所言,伊朗的问题不在外部,而在内部。综上所述,本轮美伊核谈判的破裂并非偶然,美国要求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权,而伊朗是此为核心红线。伊朗虽渴望经济复苏,但也深知去核化意味着彻底失去战略回旋空间。这场谈判注定失败,只是新一轮对抗周期的开始。未来美伊之间的博弈仍将围绕核能力制裁与反制地区代理冲突等多个维度展开。而真正的和平恐怕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