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房价是涨还是跌呢?央视的这期节目把话给说透了。前央行副行长朱敏在面对面栏目里被问到,房价下跌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信心时,他的回答很直接,如果你买房,还指望着像九十年代那样涨一百倍,那你永远不会有信心,你一辈子没有信心,你的孙子也不会有。这话一出,主持人赶紧想往回拉一拉,但中民想都没想啊,直接就说了,房地产的需求会减少,估值会下降,我们得接受这个现实。节目播出后,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因为这不是网上随便一个专家在瞎说。这是前央行副行长i m f前副总裁在央视把房价最不敢说的真相给说了出来。个人不安的是,他说的话正在一条条变成现实。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里,六十八个二手房价格在跌。二零二五年,全国百城二手房同比下跌了百分之七点一三,二手房挂牌量突破了二百五十万套,但成交量却在未说深圳有的地方从最高点跌了近四成。北京二手房连跌五个月,上海外环外全面放开限购,成交量也只涨了百分之十九。买家在观望,等着继续跌,卖家不愿降价割肉,整个市场像被按了暂停键。它的这种情况,很多人就想问了,这房价未来到底还会不会涨啊?然后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一件事儿,房价为什么会跌成今天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政策打压,开发商暴雷,经济不景气,但这些都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支撑房价上涨三十年的那套底层机制失效了。过去三十年为什么房价一直涨啊?因为城镇化农村的人往县城里挤,县城的人往省会跑,省会的人想去北上广深,城镇化率从百分之三十涨到了百分之六十七。大量人员进城,需求摆在那儿呢,房价能不涨吗?这就像一条河,上游的水源,源源不断的流,下游的水位自然就会涨。可现在呢上游断流了。二零二四年,全国出生人口为九百五十四万。二零一六年是一千七百八十六万,八年时间少了将近一半,零零后,比九零后少了四千七百万人。这代人正是未来买房的主力军,人少了这么多,这需求从哪儿来呢?要命的是,就算是现有的年轻人,想法也变了。以前觉得买房等于安全感,现在算的是另外一笔账,月薪一万,月供六千,剩四千块过日子,车买不起,旅游也不敢去。数据显示,二零二五年,二十五岁到三十岁,年轻人里,只有百分之四十八的人还想买房。五年前,这个数字是百分之六十五,这不是简单的比例下降,这是一代人的选择。在变房子在他们眼里,从必需品变成了可选项。你看,当人口这个根基动摇了,当年轻人的观念变了,房价自然就扛不住了。可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个问题,专家们彻底炒翻了一边是猪民这样的成本派,房价太高,把老百姓的钱都吸走了,还怎么消费呢?得让房价降下来,把资源腾出来,发展芯片、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著名谈到中国制造业时,甚至哽咽了,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百分之三十点三,是美、日、德、韩总和,这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方向。另一边是资产派中国家庭的主要财富都在房子上,房价跌百分之三十,等于是财富就缩水百分之三十。你爸妈那套房本来值三百万,现在只值二百一十万了,这九十万就这么没了。而且房地产连着上百个行业,开发商不拿地了,农民工失业了,卖建材的也没生意了。这一串反应下来,经济受得了吗?这两派争的其实不是房价的涨跌,而是中国经济接起来走哪条路。那国家到底是怎么选的呢?其实政策早就给出了答案。今年七月,十年一度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了。会议明确指出,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注意哈不是刺激上涨。有业内人士预测,即将出台的十五规划里,可能不在且遏制投资投机这样的严厉措辞,而是释放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合理健康发展。从这些动向可以看出,国家一边拖底,不让房价崩盘,一边又不敢大水漫灌,为什么呀?因为方向一定把资源从房地产腾出来,投到科技和制造业,想明白了国家的方向,未来房价怎么走也就有了判断的依据。高盛曾做过一项横跨全球十五个主要经济体、二十一轮房价周期的研究,结论很有意思。从房价见底到触底,平均需要大约六年的时间。中国的楼市在二零二一年达到高点。照这个规律推算,大概二零二七年前后会走到谷底,通常的跌幅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而我们现在已已经跌了约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离底部可能还有一点距离,但已经不远了。但这也只是全国的平均水平,真正关键的是,不同城市会天差地别,一线城市仍还在涌入。教育医疗资源集中。预计二零二六年稳住之后,年均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强二线城市,像成都、杭州、南京有产业支撑,就有工作机会,房价还能扛住。但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东北一些地方的房价已经跌回到了二零一五年的水平。年轻人还在往外走,人口流出,产业凋敝,没人接盘,这房价拿什么称呢?这就是未来的常态。核心城市好,房子越来越值钱,偏远地区越来越难脱手。看懂了这个分化的逻辑,很多人又会问了,那我到底该怎么办呢?买还是不买呢?关于人生大事儿,我不能给你确定的答案,但可以给你分析分析这背后的逻辑。先说个结论哈,房价大概率不会崩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百姓百分之七十的财富都在房子上。你想想房价要是真崩了,引发的不只是财富缩水,更可能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还不起房贷、银行坏账、信贷收紧、经济下滑。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谁都扛不住。所以你看首套房贷利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三,这就是国家在托底,但托底可不等于推高,也别指望着房价会暴涨。逻辑很简单,人口在减少,经济要转型,这两个大前提改变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房价怎么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年年暴涨呢?未来大概率是l型先跌一段,然后横很久,慢慢温和上涨,年均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能保值但不会暴富。至于刚需该不该买呢?这得看你的目的了。如果是为了住结婚成家,孩子上学,改善生活,那该买还是得买,因为住的舒服比抄底重要。但如果是为了投资赚钱,那真得掂量一下了。因为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房子从投资品回归消费品,这个大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说到底啊,这些判断背后指向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房子的角色彻底变了。他不再是能让你一夜暴富的金融工具,但也不会变成一文不值的负资产。它会回到一个更合理的位置,就是一个让人住得舒服的家。过去三十年,房子承载了太多东西,它是财富增值的工具,是阶层跃迁的阶梯,是丈母娘的门槛,是年轻人的焦虑来源。现在这些附加在房子上的东西正在一点点的被剥离掉。当然这个过程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只有经济调整,中国经济才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