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登月技术还不如美国和印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啊。嫦娥六号成功挖到土了,但是他的着陆精度却再次被网友挖出来了。原因是嫦娥六号的着陆地点和预定的着陆地点相差了十六公里多。为什么说是再次呢?其实早在印度登月的时候,就有人讽刺嫦娥五号降落的精度比较差,因为印度的月船三号的落月偏差只有三百六十米,而嫦娥三号落月地点偏差六百米。嫦娥四号是一公里,嫦娥五号可是偏了两公里多,甚至有人将五十五年前的阿波罗十二号入粤,精度都搬出来了。当时他们的精度控制在了一百六十三米,这一次的落差更大。因此才有人用这个问题带节奏,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我们技术还要落后。其实类似精准度的节奏还有很多。在嫦娥六号绕月飞行的时候,也有人说他登月技术不行,所以需要飞行二十多天。乍一听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如果你信了,那说明你真的被带偏了。之所以要飞行二十多天,其实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仅要收集月球的数据,还要放出巴基斯坦的立方星,更重要的是,嫦娥六号要打破世界纪录的事情。什么事情呢?首先第一个就是还原逆行。大家都知道嫦娥六号是嫦娥的备份机,按照其他国家的,因为执行任务不同,可能嫦娥六号就被放弃了。但咱们航天可是苦日子过来的,这种败家的事情可做不来啊。因此还是用嫦娥六号执行月球背面取土的任务,此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长六的构型都已经固定了,有些构型并不适合在月球背面飞行,比如太阳能电池板朝向问题长五、在月球正面登陆的时候,面板朝着太阳能充足的一面。但是长流现在在粤北登陆,面板的方向也变了,吸收的光照就变少了,这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咱们科学家就巧妙的将嫦娥六号换了一个方向,飞行,朝向就又变回来了。但是飞行的方式变化后,嫦娥六号就得重新设计飞行轨道需要考虑的事情啊就很多了。比如燃料够不够啊,用多少速度绕月飞行比较合适啊,这个轨道是否适合月球着陆啊,降月球的时候会不会有影响啊等等等等,几乎大部分细节都要重新设计和验证。想想看,普通人开始在陌生的道路上都感觉别扭,更别说月球探测器了,可以说是一发而动,动全身。嫦娥六号再贵那么多时间,就是在验证这些设计。也就是说你嫦娥六号是一边在做实验验证设计,一边在执行人类从未做过的月球背面登陆取土并返回的任务。如果凡尔赛一点说就是嫦娥六号,这是在创造世界纪录,花点时间怎么了?所以我才说啊,别被那些人给带偏了。其次说说登月进度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同样被误解很深。首先,美日印的落月地点确实更精准,因为他们采用了一种叫地形相对导航技术。这个名词听着很复杂,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就是说探测器在月球绕线的时候,一直对着月球着陆点拍。然后在探测器着陆的时候也拍一下,再加两者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方位了。最后再调整着陆位置就好了。这个技术很难吗?当然很难,因为美国在二零一九年才开发了这个技术,还把它用在了火星电路上。但问题是,中国其实早就攻克了这项技术了。在嫦娥四号的时候,探月工程三期副总时,李春来就曾表示要用这项技术来执行嫦娥四号的任务,后来没用,而是留给嫦娥七号在用。也就是说,中国其实早就有这个技术了,只是没用而已。超五号和六号为什么不用原因?就一个就是这个技术还不太可靠。美、英、日等几个国家都在用,结果四个登月探测器都都出现了问题。换句话说,其实它在航天技术上还没真正经过验证。中国嫦娥六号的登月方案,惯性导航加末端制导技术的组合,目的是在降落阶段尽量精准一点,但是不强求,就算有误差也没事儿。可以用末端制导技术来调整和精确着陆。比如这次落月是完全依靠嫦娥六号自主执行的具体的过程时,嫦娥六号在落月的过程中,先会在落月两公里处,利用光明成像传感器识别,并避开大型山峰撞击坑等障碍物,然后再离月球百米处宣停几秒。再利用机关等距离识别月表、小型的陡坡、石块等小障碍物进行精细避障,最后将它转移到更平台的地方,安全着陆了,因此落差大一点儿。但是胜在安全稳妥这一次咱们的落地情况非常的稳稳。因此这些人说的精度问题压根就不是问题。真正的强者不在于我们用什么,而是我们有哪些技术,以及想用哪些技术,懂了吗?